# 探究区块链社交网络的用户身份难题在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组研究人员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去中心化社交网络面临的三大挑战:用户获取与留存、个人信息处理以及广告投放。他们认为,由于现有科技巨头的规模优势,这些问题似乎难以克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曾被视为"不可能"的挑战正逐渐变得可行。我们正处于社交媒体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将聚焦于如何利用身份验证和加密技术解决用户身份问题。## 社交媒体的身份认证困境当前社交平台面临严重的机器人问题。虽然平台有责任维护言论自由,但当"用户"实际上是机器人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事实证明,机器人对公共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被指控干预选举到影响公众对疫情的看法。对于强调匿名性和隐私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来说,如何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convincingly证明账户真实性是一个巨大挑战。一种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传统的身份验证协议,但这立即引发了隐私问题。为什么用户要信任平台保管他们的敏感数据,包括身份证件、私人信息和金融交易等可能重建一个人完整生活的信息?因此,"用户身份"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确认用户真实性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取得平衡。本文将探讨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基于生物识别的方法(使用零知识证明)和社会担保方法。## 生物识别认证方案在"人身证明"领域,某项目是最知名也最具争议的之一。该项目对"人身证明"问题的解决方案直接而简单:使用视网膜扫描创建生物识别证明,证明用户是人类(因为机器人没有视网膜),并生成认证令牌。在数据隐私方面,项目声称使用零知识证明来确保获取的生物识别数据安全存储。该项目认为,随着AI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有必要以保护隐私和去中心化的方式区分人类和机器人。通过视网膜扫描,人们可以获得类似"数字护照"的ID,这可能使持有者有资格获得基于加密货币的全球基本收入,并参与新的全球民主治理机制。本质上,这个ID旨在成为未来数字社交网络的基础机制。项目强调了其优先考虑隐私的解决方案。例如,它表示删除了收集的图像,仅存储用户虹膜的哈希值,并运行零知识证明以在不披露任何个人数据的情况下共享身份证明信息。尽管目前这些哈希值存储在中心化数据库中,但团队承诺在哈希算法完全成熟后将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然而,尽管有这些保护隐私的声明,仍存在许多关于真实隐私、安全和公平保证的争议。有报道称项目运营商的凭据被盗,ID在黑市上被出售,使用户无需进行虹膜扫描就能获得代币。还存在整体公平性问题,有文章指责该项目在测试阶段欺骗、操纵和剥削了近50万用户(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其称为"加密殖民主义"。事实上,截至2023年8月,某国曾是该项目最大的数据收集地之一,现已因安全、隐私和财务问题禁止了相关扫描活动。除了这些具体争议外,还存在对使用专用硬件进行生物识别认证的更广泛担忧。即使软件完美无缺,也无法保证硬件没有后门,允许项目方或第三方制造商秘密收集用户的实际生物识别数据,或在系统中插入虚假个人资料。对怀疑者来说,该项目的所有隐私保证似乎只是一种讽刺说法。## 社会担保方法解决人身证明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社会担保方法。基本上,如果多个经过验证的人类为某人担保,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也是人类。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最大程度地"验证人类"。某项目是这个领域中最早也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为了"证明人类身份",用户需要:1. 提交个人信息、照片和视频,以及一定数量的加密货币作为押金2. 获得已在注册表中的人为其作证3.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验证。如果有人提出质疑,案件将提交给去中心化法庭,押金将面临风险在证明过程中,用户首先与一个验证人配对进行视频通话,以验证个人资料与真实人物的匹配性。与生物识别方案类似,该社区也长期讨论为验证用户提供普遍基本收入的想法。其他项目也采用类似方法,利用社交图谱验证身份,包括视频通话验证、互相验证、持续验证码创建和解决游戏,以及基于信任圈的验证。这些基于社交验证的平台最大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们似乎不像生物识别方案那样具有侵入性。其中一些方法,如验证码"检查点仪式",甚至似乎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不需要大量个人数据共享或第三方身份认证中心。## 人类身份验证的未来随着AI不断进步并展现出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行为特征,设计新颖的人类身份证明机制变得愈发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普遍基本收入等激励措施,更是为了更好地净化和监管未来的社交网络。然而,从数据隐私到流程的侵入性,再到确定人类身份的有效性,这个过程涉及许多权衡,是加密货币领域的一个难题。似乎没有一种最理想的人类身份证明形式,有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混合路径:短期采用生物识别为基础的方法,长期过渡到更多基于社交图谱的方法。展望未来,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的流程、代码和数据透明度。用户不应该被要求"相信这是一个无需信任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真正的透明,我们才能创建一个符合去中心化和隐私愿景的社交网络基础设施。
区块链社交网络的身份认证难题:生物识别与社会担保方案对比
探究区块链社交网络的用户身份难题
在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组研究人员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去中心化社交网络面临的三大挑战:用户获取与留存、个人信息处理以及广告投放。他们认为,由于现有科技巨头的规模优势,这些问题似乎难以克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曾被视为"不可能"的挑战正逐渐变得可行。我们正处于社交媒体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将聚焦于如何利用身份验证和加密技术解决用户身份问题。
社交媒体的身份认证困境
当前社交平台面临严重的机器人问题。虽然平台有责任维护言论自由,但当"用户"实际上是机器人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事实证明,机器人对公共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被指控干预选举到影响公众对疫情的看法。
对于强调匿名性和隐私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来说,如何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convincingly证明账户真实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传统的身份验证协议,但这立即引发了隐私问题。为什么用户要信任平台保管他们的敏感数据,包括身份证件、私人信息和金融交易等可能重建一个人完整生活的信息?
因此,"用户身份"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确认用户真实性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取得平衡。本文将探讨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基于生物识别的方法(使用零知识证明)和社会担保方法。
生物识别认证方案
在"人身证明"领域,某项目是最知名也最具争议的之一。该项目对"人身证明"问题的解决方案直接而简单:使用视网膜扫描创建生物识别证明,证明用户是人类(因为机器人没有视网膜),并生成认证令牌。在数据隐私方面,项目声称使用零知识证明来确保获取的生物识别数据安全存储。
该项目认为,随着AI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有必要以保护隐私和去中心化的方式区分人类和机器人。通过视网膜扫描,人们可以获得类似"数字护照"的ID,这可能使持有者有资格获得基于加密货币的全球基本收入,并参与新的全球民主治理机制。本质上,这个ID旨在成为未来数字社交网络的基础机制。
项目强调了其优先考虑隐私的解决方案。例如,它表示删除了收集的图像,仅存储用户虹膜的哈希值,并运行零知识证明以在不披露任何个人数据的情况下共享身份证明信息。尽管目前这些哈希值存储在中心化数据库中,但团队承诺在哈希算法完全成熟后将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
然而,尽管有这些保护隐私的声明,仍存在许多关于真实隐私、安全和公平保证的争议。有报道称项目运营商的凭据被盗,ID在黑市上被出售,使用户无需进行虹膜扫描就能获得代币。还存在整体公平性问题,有文章指责该项目在测试阶段欺骗、操纵和剥削了近50万用户(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其称为"加密殖民主义"。事实上,截至2023年8月,某国曾是该项目最大的数据收集地之一,现已因安全、隐私和财务问题禁止了相关扫描活动。
除了这些具体争议外,还存在对使用专用硬件进行生物识别认证的更广泛担忧。即使软件完美无缺,也无法保证硬件没有后门,允许项目方或第三方制造商秘密收集用户的实际生物识别数据,或在系统中插入虚假个人资料。对怀疑者来说,该项目的所有隐私保证似乎只是一种讽刺说法。
社会担保方法
解决人身证明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社会担保方法。基本上,如果多个经过验证的人类为某人担保,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也是人类。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最大程度地"验证人类"。
某项目是这个领域中最早也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为了"证明人类身份",用户需要:
在证明过程中,用户首先与一个验证人配对进行视频通话,以验证个人资料与真实人物的匹配性。与生物识别方案类似,该社区也长期讨论为验证用户提供普遍基本收入的想法。
其他项目也采用类似方法,利用社交图谱验证身份,包括视频通话验证、互相验证、持续验证码创建和解决游戏,以及基于信任圈的验证。
这些基于社交验证的平台最大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们似乎不像生物识别方案那样具有侵入性。其中一些方法,如验证码"检查点仪式",甚至似乎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不需要大量个人数据共享或第三方身份认证中心。
人类身份验证的未来
随着AI不断进步并展现出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行为特征,设计新颖的人类身份证明机制变得愈发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普遍基本收入等激励措施,更是为了更好地净化和监管未来的社交网络。
然而,从数据隐私到流程的侵入性,再到确定人类身份的有效性,这个过程涉及许多权衡,是加密货币领域的一个难题。似乎没有一种最理想的人类身份证明形式,有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混合路径:短期采用生物识别为基础的方法,长期过渡到更多基于社交图谱的方法。
展望未来,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的流程、代码和数据透明度。用户不应该被要求"相信这是一个无需信任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真正的透明,我们才能创建一个符合去中心化和隐私愿景的社交网络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