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世界中信任的演進:從不可篡改到無限博弈在Web3生態中,我們常常認爲"不可篡改"就是終極信任的保障。然而,這其實只是信任建立的起點。對於數字資產而言,帳本的不可篡改性確實至關重要。比如,比特幣總量恆定在2100萬枚,這一特性爲整個區塊鏈世界奠定了信心基礎。同樣,ERC20代幣的餘額、NFT的所有權、跨鏈轉帳的完成狀態等,只要被區塊鏈記錄,就足以令人信服,無需依賴人爲因素或情感判斷。然而,對於協議、項目方等參與者來說,不可篡改的帳本僅僅是一個基本功能,一個準入門檻。真正贏得信任的,不在於它"無法更改",而在於它"無法離開"和"不願離開"。Web3的信任之道,並非源於共識機制或節點分布,而是存在於各方參與者之間的一次次交易中。信任,是通過交易培育而成的。信任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它不是憑空而來的"共識",而是在資金周轉、擔保履約等實際操作中逐漸沉澱的默契。在某些傳統商業圈中,真正的"信任層"不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關係構建,更是在一次次的商業往來中確立和鞏固。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僅僅是帳本,更不是簡單的熟人關係,而是多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樣,只在利益交織的範圍內才能真正存在。這些傳統商業圈或許比華爾街更早意識到,了解對方背景(KYC/KYB)只是入門: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中,也不是單純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一筆筆交易,在違約與守約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 高頻度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網路某些地區的民間金融網路本質上是一個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體系。它的客戶羣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了從東南亞到北美的廣泛華商社區。這種跨區域金融合作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 + 跨區域互保網路。一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夥人調動資金,久而久之,他與中間的資金中介、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反復的交易行爲。這種結構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是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信任並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權衡的結果。違約成本之高,才讓人"不敢違約"。如果某筆交易違約,不僅會導致本地聲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導,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它不通過正式法律途徑,但足以讓人"在海外無法立足"。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的,卻往往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你可以不信合同,但你不會不信一整個宗親會的封殺令。## 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這類非正式金融網路的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不同的資金中介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這就像一種自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資金在多點間流轉,形成人情與利益的相互纏繞;* 每一筆交易背後,都是一張"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體債權結構。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代碼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長期參與和持續博弈才是核心在Web3中,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的代碼"視爲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商業主體、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我們不該只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長期?"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ve(3,3)機制,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參與"的博弈承諾。* 你鎖倉,我也鎖倉,我們彼此鎖住,才能形成穩定的互信;* 你敢反復博弈,我才相信你不會背叛------關鍵詞是"敢";* 你敢不敢把資金都沉澱在這個生態中流通、不離開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代幣,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創始人個人的資金。但需要注意,"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而已。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簡而言之,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參與者更可信。## 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技術指標,更是博弈設計當前的Web3生態追求高TPS、低Gas費、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技術指標。但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深層信任。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傳統的非正式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就像非正式金融網路的社會性清算系統,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灰色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參與者,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真正的"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技術,能造出帳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熱愛博弈才會贏## 後記爲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本文主要聚焦於"重復博弈"的論述。在缺乏充分了解和高違約成本的前提下,讓參與者(主要指的是商業主體)強行進入重復博弈的環境中也是一種局部最優解。
Web3信任新範式:從不可篡改到無限博弈
Web3世界中信任的演進:從不可篡改到無限博弈
在Web3生態中,我們常常認爲"不可篡改"就是終極信任的保障。然而,這其實只是信任建立的起點。
對於數字資產而言,帳本的不可篡改性確實至關重要。比如,比特幣總量恆定在2100萬枚,這一特性爲整個區塊鏈世界奠定了信心基礎。同樣,ERC20代幣的餘額、NFT的所有權、跨鏈轉帳的完成狀態等,只要被區塊鏈記錄,就足以令人信服,無需依賴人爲因素或情感判斷。
然而,對於協議、項目方等參與者來說,不可篡改的帳本僅僅是一個基本功能,一個準入門檻。真正贏得信任的,不在於它"無法更改",而在於它"無法離開"和"不願離開"。
Web3的信任之道,並非源於共識機制或節點分布,而是存在於各方參與者之間的一次次交易中。信任,是通過交易培育而成的。
信任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它不是憑空而來的"共識",而是在資金周轉、擔保履約等實際操作中逐漸沉澱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商業圈中,真正的"信任層"不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關係構建,更是在一次次的商業往來中確立和鞏固。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僅僅是帳本,更不是簡單的熟人關係,而是多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樣,只在利益交織的範圍內才能真正存在。
這些傳統商業圈或許比華爾街更早意識到,了解對方背景(KYC/KYB)只是入門: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中,也不是單純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一筆筆交易,在違約與守約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
高頻度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網路
某些地區的民間金融網路本質上是一個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體系。它的客戶羣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了從東南亞到北美的廣泛華商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合作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 + 跨區域互保網路。
一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夥人調動資金,久而久之,他與中間的資金中介、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反復的交易行爲。這種結構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是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信任並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權衡的結果。違約成本之高,才讓人"不敢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違約,不僅會導致本地聲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導,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它不通過正式法律途徑,但足以讓人"在海外無法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的,卻往往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你可以不信合同,但你不會不信一整個宗親會的封殺令。
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這類非正式金融網路的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資金中介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自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資金在多點間流轉,形成人情與利益的相互纏繞;
每一筆交易背後,都是一張"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體債權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代碼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長期參與和持續博弈才是核心
在Web3中,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的代碼"視爲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商業主體、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該只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長期?"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
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ve(3,3)機制,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參與"的博弈承諾。
你鎖倉,我也鎖倉,我們彼此鎖住,才能形成穩定的互信;
你敢反復博弈,我才相信你不會背叛------關鍵詞是"敢";
你敢不敢把資金都沉澱在這個生態中流通、不離開
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代幣,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創始人個人的資金。
但需要注意,"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而已。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
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簡而言之,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參與者更可信。
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技術指標,更是博弈設計
當前的Web3生態追求高TPS、低Gas費、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技術指標。但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深層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的非正式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就像非正式金融網路的社會性清算系統,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灰色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參與者,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
真正的"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造出帳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熱愛博弈才會贏
後記
爲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本文主要聚焦於"重復博弈"的論述。在缺乏充分了解和高違約成本的前提下,讓參與者(主要指的是商業主體)強行進入重復博弈的環境中也是一種局部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