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 Web2 雲服務的 EigenLayer,正在探索金融之外的新場景

撰文:Babywhale,Techub News

a16z 在 Web3 領域的投資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會盲目跟風,而是經常在市場的普遍認知形成之前準確押中重點賽道,例如 2021 年 DeFi、新公鏈、NFT 大熱之前就投資了諸如 Compound、NEAR、OpenSea、Yuga Labs 等項目或公司。而說到近兩年 a16z 明顯傾向的賽道和項目,就是再質押領域的 EigenLayer 以及知識產權領域的 Story Protocol。

說到 EigenLayer,我們的第一反應很多時候還停留在「再質押」三個字上。一切確實是從再質押而起,但發展至今,EigenLayer 的目標已經不再限於可以爲參與質押的用戶帶來更多收益,而是以再質押爲基礎搭建一套 Web3 版本的雲平台。處在以「收稅」爲主要盈利模式的 Web3,a16z不惜單次投入上億美元押注的 EigenLayer 玩出了一套新的東西。

Web2 雲服務的崛起

鮮有人知的是,a16z 的兩名創始人 Marc Lowell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 於 1999 年創立的 Loudcloud 被業界公認爲最早的雲服務公司,甚至比當前全球最大的雲服務商亞馬遜雲成立時間還早了 3 年。這或許也是 a16z 對雲概念鍾愛有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梅花網創始人任向暉在 2020 年發表的《雲計算簡史》一文中寫道,「我們今天能夠享受經濟和便捷的雲計算服務,主要來自兩大動力,一是計算資源的虛擬化技術,二則是規模經濟效應。前者發端於 2000 年後 VMWare 推出的 Hypervisor 虛擬化軟件,它不再依賴一個母體操作系統,就允許用戶將硬件和網路資源劃分成多個單元,從而實現計算資源的池化、共享和按需調度。2006 年,亞馬遜推出了 S3 對象存儲服務和 SQS 簡單隊列服務,開創了公共雲計算服務的先河。」

前者奠定了技術基礎,後者在商業模式上開創了先河。對於需要相關資源開發線上服務的開發者來說,自行搭建服務器費時費力費錢,而且無法靈活應對對資源需求的增減,而規模化的雲不僅可以通過規模優勢獲得成本優勢和優質的資源,還有更高的安全性、容災性以及靈活性等等優勢。

據國信證券 2018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 年,AWS(亞馬遜雲)在公有雲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領域中的市場佔比達到了恐怖的 47.10%。亞馬遜也正是通過雲服務成功在 2015 年扭虧為盈。

在國內,商業巨頭阿裏於 2009 年 9 月投資成立阿裏雲,成爲國內最早一批將雲計算定爲戰略核心的大型互聯網公司。2011 年,馬雲曾在內部講話中稱「每年給阿裏雲投 10 個億,投個 10 年,做不出來再說」。在此之前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在 2010 年國內舉行的「IT領袖峯會」現場,在對雲計算的討論中,李彥宏稱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認爲雲計算成爲「水電煤」要等上幾百年甚至一千年,只有馬雲表示,如果阿裏不做雲,未來會死掉。

當時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對雲計算重要性的誤判可見一斑。時至今日,據國信證券今年 2 月發布的報告,2024 年全球公有雲市場中,美國和西歐的佔比達到了 54% 與 21%,而中國僅有 5%。但在這 5% 中,阿裏雲在 IaaS、PaaS 與 SaaS 上均佔據了超過(或至少接近)1/3 的份額。

如此可以看出,足夠大的市場、足夠早的涉足和足夠大的規模,讓雲計算巨頭們可以在獲得長期的紅利與高市場份額。不過同樣的事情在 Web3 領域會一樣嗎?

EigenLayer 想做什麼?

對 Web3 的開發者來說,開發一塊需要自建共識的去中心化產品,共識的真正建立、完善與安全性考驗一直是一個繁瑣的問題,就例如 Web2 開發者搭建一個網站、App 等。如果有一個產品可以爲 Web3 開發者建立一整套基礎設施,可以讓開發者只需要專注於鏈本身的特質,包括通信、驗證、共識建立等等問題都可以被一站式解決,而且不同於開發工具,是只需要提供驗證交易的邏輯就可以直接啓動產品,是否就是一款面向 Web3 產品的「雲服務」呢?

至少 EigenLayer 是這麼想的。上文提到了的提供驗證交易的邏輯,即爲我們常說的 AVS,主動驗證服務。字面去理解「主動驗證」,就是 EigenLayer 可以提供根據客戶要求而執行的不同的驗證功能。舉些例子,Layer1 的驗證邏輯可能最爲復雜,而 Layer2 可能可以事先默認交易的有效性而在後續執行挑戰來最終確認交易,預言機可能就需要一些機制來確保喂送數據的真實性,這都是在「驗證」這件事上的區別。及時都是 L1,不同的共識機制都會在驗證這件事上有不同的設計,其他方面則相對統一一些。

以上可能是對 AVS 一個比較通俗的解釋,過於細節的技術我們不在此做探究。EigenLayer 最初主打「再質押」,用戶持有的以太坊或者以太坊的 LST 代幣都可以質押給 EigenLayer,並作爲質押資產來爲新產品提供驗證服務。試想,單從安全性角度來說,例如 EigenLayer 向某新產品提供了擁有價值 1 億美元的質押品的驗證節點,則攻擊者在無法攻破 EigenLayer 的前提下,其攻擊成本就必定要超過 1 億美元,類似於比特幣和以太坊網路中的所謂 51% 攻擊。

在最近的文章中,EigenLayer 較爲詳細得闡述了 AVS 的工作原理:由 EigenLayer 生成狀態,將狀態通過某種方式傳輸至目標產品或鏈的合約中,並且狀態包含的鏈下計算最終需要在以太坊上進行驗證。

EigenLayer 也表示,Eigen Labs 正在開發一種多鏈驗證解決方案以用於利用 RPC 傳輸的 EigenLayer 狀態。該篇文章中以共享排序器、SVM 環境和 Cosmos 應用鏈爲例,逐個解析了 AVS 在各種環境下的實現方式。此外,EigenLayer 也表示計劃未來添加更多開發組件,以幫助開發者更方便得推出產品或服務。

成爲「Web3 雲」領域的亞馬遜可能是 EigenLayer 的目標和 a16z 的期望,單從可實現性上來看確實有不小的發展空間,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Web3 市場有沒有足夠的需求?

EigenLayer 的設想能否實現其實取決於未來 Web3 領域能否擁有足夠多的可以使用以及願意使用 AVS 的項目。就目前官網的信息來看,支持的 AVS 有接近 40 個,而獲得了價值上億美元的再質押資產支持的在 30 個左右,但目前暫時無法知曉具體的收益率。

從筆者的角度而言,未來項目的再一次百花齊放是毋庸置疑的,關鍵是這一天何時到來。迎合合規的 RWA、穩定幣類項目可能不會輕易選擇外部驗證者,更多的還是要依靠 native 生態的壯大,但現在 Web3 的症結就在於除了金融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新的場景了,用戶大都是來賺錢的,而不是來花錢的。

如果 Web3 永遠只是金融的左手倒右手遊戲,那麼 EigenCloud 的天花板就會非常有限。因爲應用端的爆發一定是不斷滿足各類需求,例如 Web2 應用滿足購物、娛樂、社交等需求,催生出了數以萬計乃至十萬計的應用。Web3 並不像互聯網一樣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進步,其充其量只是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一個新的模塊,除了「把一切在 Web3 重做一遍」的嘗試以及所謂變革協作方式的嘗試之外,除了不斷發行新的資產之外,有多少需要在初期就需重點保護安全性的,真正意義的「產品」決定了 EigenCloud 的發展高度。

服務於共識安全性的非金融應用

EigenCloud 的核心,是將以太坊多年來建立的安全性直接擴展到了任何基於其 AVS 的產品上,將鏈下計算都最終放在了以太坊上進行驗證,也就是將以太坊作爲一切產品的底層保障。這實際上類似於 Web2 中雲產品的操作系統。

EigenCloud 關於雲的設想稱不上是創新,但想到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作爲底層,並且不在設計上爲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也沒有將自己發行的代幣作爲支付費用的方式。這樣的機制提供了新的 native 產品設計思路,同時也爲非金融類項目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金融最早被引入了 Web3,也是因爲區塊鏈天生就是帳本,本身就是一個資產發行的「聖地」。穩定幣、RWA 代幣化一類的應用已然獲得了主流的接受,但資產發行與資產交易的故事天花板已然是肉眼可見。若是例如曾風靡一時的 TON 小遊戲這樣非金融領域的應用也能夠像穩定幣一樣被接受,那麼 EigenCloud 的天花板就可以被指數級抬高,相信 EigenLayer 也有動力推動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並將 EigenCloud 這個本身就是非金融 native 產品的設計經驗進行分享。

EIGEN10.6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