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區塊鏈社交網絡的用戶身分難題在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去中心化社交網絡面臨的三大挑戰:用戶獲取與留存、個人信息處理以及廣告投放。他們認爲,由於現有科技巨頭的規模優勢,這些問題似乎難以克服。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這些曾被視爲"不可能"的挑戰正逐漸變得可行。我們正處於社交媒體概念轉變的關鍵時期。本文將聚焦於如何利用身分驗證和加密技術解決用戶身分問題。## 社交媒體的身分認證困境當前社交平台面臨嚴重的機器人問題。雖然平台有責任維護言論自由,但當"用戶"實際上是機器人時,情況就變得復雜了。事實證明,機器人對公共討論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被指控幹預選舉到影響公衆對疫情的看法。對於強調匿名性和隱私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來說,如何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convincingly證明帳戶真實性是一個巨大挑戰。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採用傳統的身分驗證協議,但這立即引發了隱私問題。爲什麼用戶要信任平台保管他們的敏感數據,包括身分證件、私人信息和金融交易等可能重建一個人完整生活的信息?因此,"用戶身分"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在確認用戶真實性和保護個人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本文將探討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基於生物識別的方法(使用零知識證明)和社會擔保方法。## 生物識別認證方案在"人身證明"領域,某項目是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之一。該項目對"人身證明"問題的解決方案直接而簡單:使用視網膜掃描創建生物識別證明,證明用戶是人類(因爲機器人沒有視網膜),並生成認證令牌。在數據隱私方面,項目聲稱使用零知識證明來確保獲取的生物識別數據安全存儲。該項目認爲,隨着AI在社會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有必要以保護隱私和去中心化的方式區分人類和機器人。通過視網膜掃描,人們可以獲得類似"數字護照"的ID,這可能使持有者有資格獲得基於加密貨幣的全球基本收入,並參與新的全球民主治理機制。本質上,這個ID旨在成爲未來數字社交網絡的基礎機制。項目強調了其優先考慮隱私的解決方案。例如,它表示刪除了收集的圖像,僅存儲用戶虹膜的哈希值,並運行零知識證明以在不披露任何個人數據的情況下共享身分證明信息。盡管目前這些哈希值存儲在中心化數據庫中,但團隊承諾在哈希算法完全成熟後將數據存儲在區塊鏈上。然而,盡管有這些保護隱私的聲明,仍存在許多關於真實隱私、安全和公平保證的爭議。有報道稱項目運營商的憑據被盜,ID在黑市上被出售,使用戶無需進行虹膜掃描就能獲得代幣。還存在整體公平性問題,有文章指責該項目在測試階段欺騙、操縱和剝削了近50萬用戶(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甚至將其稱爲"加密殖民主義"。事實上,截至2023年8月,某國曾是該項目最大的數據收集地之一,現已因安全、隱私和財務問題禁止了相關掃描活動。除了這些具體爭議外,還存在對使用專用硬件進行生物識別認證的更廣泛擔憂。即使軟件完美無缺,也無法保證硬件沒有後門,允許項目方或第三方制造商祕密收集用戶的實際生物識別數據,或在系統中插入虛假個人資料。對懷疑者來說,該項目的所有隱私保證似乎只是一種諷刺說法。## 社會擔保方法解決人身證明問題的另一種方法是採用社會擔保方法。基本上,如果多個經過驗證的人類爲某人擔保,那麼這個人很可能也是人類。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設計激勵機制以最大程度地"驗證人類"。某項目是這個領域中最早也最重要的項目之一。爲了"證明人類身分",用戶需要:1. 提交個人信息、照片和視頻,以及一定數量的加密貨幣作爲押金2. 獲得已在註冊表中的人爲其作證3. 在指定時間內通過驗證。如果有人提出質疑,案件將提交給去中心化法庭,押金將面臨風險在證明過程中,用戶首先與一個驗證人配對進行視頻通話,以驗證個人資料與真實人物的匹配性。與生物識別方案類似,該社區也長期討論爲驗證用戶提供普遍基本收入的想法。其他項目也採用類似方法,利用社交圖譜驗證身分,包括視頻通話驗證、互相驗證、持續驗證碼創建和解決遊戲,以及基於信任圈的驗證。這些基於社交驗證的平台最大的吸引力可能在於它們似乎不像生物識別方案那樣具有侵入性。其中一些方法,如驗證碼"檢查點儀式",甚至似乎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不需要大量個人數據共享或第三方身分認證中心。## 人類身分驗證的未來隨着AI不斷進步並展現出越來越接近人類的行爲特徵,設計新穎的人類身分證明機制變得愈發重要。這不僅關係到普遍基本收入等激勵措施,更是爲了更好地淨化和監管未來的社交網絡。然而,從數據隱私到流程的侵入性,再到確定人類身分的有效性,這個過程涉及許多權衡,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一個難題。似乎沒有一種最理想的人類身分證明形式,有人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混合路徑:短期採用生物識別爲基礎的方法,長期過渡到更多基於社交圖譜的方法。展望未來,這個領域需要更多的流程、代碼和數據透明度。用戶不應該被要求"相信這是一個無需信任的解決方案"。只有通過真正的透明,我們才能創建一個符合去中心化和隱私願景的社交網絡基礎設施。
區塊鏈社交網絡的身分認證難題:生物識別與社會擔保方案對比
探究區塊鏈社交網絡的用戶身分難題
在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去中心化社交網絡面臨的三大挑戰:用戶獲取與留存、個人信息處理以及廣告投放。他們認爲,由於現有科技巨頭的規模優勢,這些問題似乎難以克服。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這些曾被視爲"不可能"的挑戰正逐漸變得可行。我們正處於社交媒體概念轉變的關鍵時期。本文將聚焦於如何利用身分驗證和加密技術解決用戶身分問題。
社交媒體的身分認證困境
當前社交平台面臨嚴重的機器人問題。雖然平台有責任維護言論自由,但當"用戶"實際上是機器人時,情況就變得復雜了。事實證明,機器人對公共討論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被指控幹預選舉到影響公衆對疫情的看法。
對於強調匿名性和隱私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來說,如何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convincingly證明帳戶真實性是一個巨大挑戰。
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採用傳統的身分驗證協議,但這立即引發了隱私問題。爲什麼用戶要信任平台保管他們的敏感數據,包括身分證件、私人信息和金融交易等可能重建一個人完整生活的信息?
因此,"用戶身分"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在確認用戶真實性和保護個人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本文將探討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基於生物識別的方法(使用零知識證明)和社會擔保方法。
生物識別認證方案
在"人身證明"領域,某項目是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之一。該項目對"人身證明"問題的解決方案直接而簡單:使用視網膜掃描創建生物識別證明,證明用戶是人類(因爲機器人沒有視網膜),並生成認證令牌。在數據隱私方面,項目聲稱使用零知識證明來確保獲取的生物識別數據安全存儲。
該項目認爲,隨着AI在社會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有必要以保護隱私和去中心化的方式區分人類和機器人。通過視網膜掃描,人們可以獲得類似"數字護照"的ID,這可能使持有者有資格獲得基於加密貨幣的全球基本收入,並參與新的全球民主治理機制。本質上,這個ID旨在成爲未來數字社交網絡的基礎機制。
項目強調了其優先考慮隱私的解決方案。例如,它表示刪除了收集的圖像,僅存儲用戶虹膜的哈希值,並運行零知識證明以在不披露任何個人數據的情況下共享身分證明信息。盡管目前這些哈希值存儲在中心化數據庫中,但團隊承諾在哈希算法完全成熟後將數據存儲在區塊鏈上。
然而,盡管有這些保護隱私的聲明,仍存在許多關於真實隱私、安全和公平保證的爭議。有報道稱項目運營商的憑據被盜,ID在黑市上被出售,使用戶無需進行虹膜掃描就能獲得代幣。還存在整體公平性問題,有文章指責該項目在測試階段欺騙、操縱和剝削了近50萬用戶(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甚至將其稱爲"加密殖民主義"。事實上,截至2023年8月,某國曾是該項目最大的數據收集地之一,現已因安全、隱私和財務問題禁止了相關掃描活動。
除了這些具體爭議外,還存在對使用專用硬件進行生物識別認證的更廣泛擔憂。即使軟件完美無缺,也無法保證硬件沒有後門,允許項目方或第三方制造商祕密收集用戶的實際生物識別數據,或在系統中插入虛假個人資料。對懷疑者來說,該項目的所有隱私保證似乎只是一種諷刺說法。
社會擔保方法
解決人身證明問題的另一種方法是採用社會擔保方法。基本上,如果多個經過驗證的人類爲某人擔保,那麼這個人很可能也是人類。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設計激勵機制以最大程度地"驗證人類"。
某項目是這個領域中最早也最重要的項目之一。爲了"證明人類身分",用戶需要:
在證明過程中,用戶首先與一個驗證人配對進行視頻通話,以驗證個人資料與真實人物的匹配性。與生物識別方案類似,該社區也長期討論爲驗證用戶提供普遍基本收入的想法。
其他項目也採用類似方法,利用社交圖譜驗證身分,包括視頻通話驗證、互相驗證、持續驗證碼創建和解決遊戲,以及基於信任圈的驗證。
這些基於社交驗證的平台最大的吸引力可能在於它們似乎不像生物識別方案那樣具有侵入性。其中一些方法,如驗證碼"檢查點儀式",甚至似乎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不需要大量個人數據共享或第三方身分認證中心。
人類身分驗證的未來
隨着AI不斷進步並展現出越來越接近人類的行爲特徵,設計新穎的人類身分證明機制變得愈發重要。這不僅關係到普遍基本收入等激勵措施,更是爲了更好地淨化和監管未來的社交網絡。
然而,從數據隱私到流程的侵入性,再到確定人類身分的有效性,這個過程涉及許多權衡,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一個難題。似乎沒有一種最理想的人類身分證明形式,有人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混合路徑:短期採用生物識別爲基礎的方法,長期過渡到更多基於社交圖譜的方法。
展望未來,這個領域需要更多的流程、代碼和數據透明度。用戶不應該被要求"相信這是一個無需信任的解決方案"。只有通過真正的透明,我們才能創建一個符合去中心化和隱私願景的社交網絡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