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解讀穩定幣未來:監管明朗化帶來新機遇 跨境支付或成主要應用場景

robot
摘要生成中

穩定幣的下一階段發展:Visa的洞察與思考

近期,美國參議院通過《指導和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法案),標志着美國穩定幣監管趨於明朗。Visa首席戰略與產品官Jack Forestell發表文章,闡述了Visa對穩定幣未來發展的看法。這與Visa CEO Ryan McInerney在接受採訪時的觀點一致。

作爲傳統金融支付領域的領導者,Visa對穩定幣的看法極具參考價值。以下是Visa的主要觀點及相關思考:

春江水暖鴨先知,Visa對於穩定幣下一階段的理解

支付領域的潛在重要時刻

Forestell認爲,GENIUS法案代表支付史上一個潛在的重要時刻。穩定幣開啓了可編程數字貨幣的新紀元,但要實現大規模應用還需要更多工作。

McInerney表示,Visa一直在爲穩定幣做準備,迎接穩定幣時代的到來。推廣新支付技術需要建立廣泛信任,這需要時間積累,並依賴於一系列復雜而相互關聯的功能。

穩定幣要成爲下一代數字支付基礎設施,需要在三個層面落地:

  1. 技術層:需要強大、可擴展、靈活且開放的技術骨幹,能安全可靠地執行大規模交易。區塊鏈技術爲此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2. 儲備層:必須建立對交換媒介價值和穩定性的信任。受監管、有儲備支持的穩定幣可解決這一問題。

  3. 界面層:必須有無處不在的界面層,爲交易雙方提供信任、規則、標準、安全和價值,覆蓋數十億用戶,並提供便捷的價值兌換機制。

穩定幣基礎設施本身無法解決最後一層問題。如果無法普及,穩定幣將只能用於解決狹義支付問題或作爲批發型貨幣市場的幕後基礎設施,難以在主流支付中擴大規模。

春江水暖鴨先知,Visa對於穩定幣下一階段的理解

Visa助力解決穩定幣普及問題

Visa構建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安全可信的第三層支付體系。通過"Visa as a Service"技術棧,Visa爲全球數十億買家和賣家提供無縫、安全的數字支付體驗。

自2020年以來,Visa已促成近95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購買和超25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支出,總計超1000億美元資金流動。

通過Visa的能力,用戶在購物時無需擔心商家是否接受付款、是否需要專門錢包、Gas費用、隱私保護、獎勵積分、信用額度使用等問題。

絕大多數消費者和企業將繼續使用法定貨幣支付,並享受Visa憑證帶來的便利。對於連接Visa技術棧的穩定幣解決方案也是如此。

春江水暖鴨先知,Visa對於穩定幣下一階段的理解

穩定幣的應用場景

Forestell認爲,穩定幣在加密貨幣交易市場已找到產品市場契合點。對新興市場的部分用例而言,穩定幣仍代表重要機遇,特別是:

  • 小幣種、高通脹、外匯管制國家的用戶,希望持有美元但難以獲得。
  • 某些跨境資金流動場景,如個人間匯款或企業間支付。

目前在美國等發達市場,消費者使用穩定幣付款的意願尚不明朗,因爲已有多種直接使用"數字美元"支付的選擇。

GENIUS法案爲穩定幣帶來監管明確性,爲進一步應用開闢潛在道路。Visa已在穩定幣領域積極開展多種解決方案,包括部署Visa憑證和數字令牌、提供本地穩定幣結算、實現跨境資金流動等。

穩定幣要真正成爲"天才"還需時間,我們才剛剛開始。

春江水暖鴨先知,Visa對於穩定幣下一階段的理解

穩定幣的真實應用場景

Visa CEO指出,目前人們對穩定幣有一種誤解,認爲美國是主要落地地區。但穩定幣的真實使用場景其實在美國以外的亞非拉地區,約30-50個國家。穩定幣的接入能極大提升這些地區的金融效率。

相比美國等金融效率已很高的市場,穩定幣在其他地區能將金融效率提高30%-40%。因此,對這些國家而言,穩定幣的意義更爲重大。

春江水暖鴨先知,Visa對於穩定幣下一階段的理解

在不同國家,支付方式的選擇也各不相同。例如德國消費者更傾向於數字APP支付和銀行轉帳,而菲律賓首選數字APP支付。

Tether在全球南方地區已取得領先優勢,覆蓋4.5億用戶。Tether不僅在技術上領先,還在全球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美元分發網路,這是其最大優勢之一。

相比Circle面臨來自傳統金融和產業巨頭的競爭,Tether的競爭對手更多來自新興市場。穩定幣的未來發展,仍有巨大空間和挑戰。

春江水暖鴨先知,Visa對於穩定幣下一階段的理解

APP-5.4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BearMarketSagevip
· 10小時前
监管狗终于肯放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