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發展的兩條路徑:可信性與可用性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呈現出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兩種趨勢。這一分叉源於兩個關鍵概念:可信性和可用性。可用性指的是易於上手但不夠全面的信息,類似於互聯網產品和電子設備的用戶體驗。而可信性則着眼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比特幣等項目就致力於解決如何建立對事物和數據的信任。這兩種需求的並存導致了區塊鏈技術的分叉。如果將比特幣的創世視爲起點,以太坊則延續了其基本理念。以太坊堅持去中心化,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分支。目前,包括普通民衆和公共系統在內的許多人對區塊鏈的理解仍停留在這個階段。某些聯盟鏈項目在可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妥協,原因在於以太坊本身存在使用便利性的問題。當我們將轉帳功能擴展到智能合約時,鏈上邏輯變得復雜。而轉化爲聯盟鏈後,在計算、存儲和通信方面的效果更爲明顯,因此這種分叉的出現是有其現實需求的。區塊鏈行業面臨的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驗證。驗證主要有三種方式:擔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和內置有效市場假設。比特幣採用對帳驗證,Layer2使用零知識證明,而某些項目雖然自稱去中心化系統,但並未真正實現驗證。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也未能解決驗證激勵的問題,這一問題成爲了後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分叉實際上是一種良性選擇。開放式金融打破了國家間的界限,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某些穩定幣,但這其中inevitably存在中心化風險。向傳統金融靠攏的項目通常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而偏離傳統的項目則顯得更加晦澀難懂。在研究比特幣時,真正吸引並說服我的是去中心化資產的概念。具備基本貨幣理論知識的人都明白,比特幣作爲貨幣是不可行的。現代貨幣理論已經脫離了過去的金本位思想,貨幣需要反映經濟的所有動態信息,否則很難保持穩定。比特幣在信息獲取方面相當有限,特別是其發行總量完全由算法控制。如果始終堅持中本聰的架構,我們會發現更深層的本質:它不是在打造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在構建一個非合作博弈系統。回顧社會發展歷程,早期管理模式多採用合作博弈的方式,如宗教和政治制度,都對分配問題極爲敏感。這種分配機制旨在評估每個人的貢獻,並通過強有力的契約來約束行爲,以確保不偏離整體分配機制。然而,誰來分配、如何驗證分配與貢獻的一致性,這兩個問題在傳統社會管理體系中一直未能得到解決。以農耕文明爲代表的政治機制必然面臨合作博弈的困境,難以達到理想的最優狀態。相比之下,市場機制下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建立互信關係,也無需信任任何人,明碼標價的交換機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經濟學角度來解讀《國富論》,它實際上在闡述非合作博弈的規則及其帶來的變革。比特幣構建了一個全球性的新型非合作博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礦工基於自身立場和資源(算力)參與挖礦,每個參與者的決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它通過隨機算法方式支付礦工,當這種信息傳播足夠廣泛,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時,系統就會在某個點上達到穩定,實現一般均衡。區塊鏈從一開始就將所有信息向全世界公開,從而達成了一般均衡的目標。某些加密貨幣項目都在嘗試構建非合作博弈系統,並通過這個系統沉澱出去中心化的資產。去中心化資產並非可以簡單復制,其風險收益結構與傳統大類資產完全不同。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去中心化資產在消除不確定性方面表現得更爲出色。盡管某些加密貨幣價格波動較大,但其算力數據和交易數據完全公開,這一點比傳統的信用資產和上市公司股票具有更低的不確定性。我們不應用傳統視角來評判它。引入二級市場後,機構投資可能導致價格劇烈波動,但礦工挖礦分配在博弈內核中仍相對穩定和可預測,任何數據變化都能實時獲知。相比之下,傳統權益類資產中,公司內部事件往往不會在市場上公開。加密貨幣是否應被視爲證券、是否有分紅等問題涉及法律主體確認。限制證券參與者購買的主要原因在於可能存在利用內幕信息構建優勢策略的情況,而如果達到了真正的分布式,就很難將其認定爲證券類資產。某些加密貨幣在交易所與法幣互換的過程,其影響甚至超過了幣本身的博弈。最初並非如此定位,而是旨在爲鏈上資產提供類似傳統金融的服務,但在實踐中發現了諸多問題。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解決復制:僅僅編寫一份合約,要如何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務?這涉及價值付出、價值實現、價值捕獲和價值沉澱等多個方面。最終發現,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難以沉澱價值。區塊鏈不是簡單的線性服務系統,它缺乏自動通信等功能。鏈上服務逐漸收斂到DeFi金融服務,而關於如何捕獲價值和進行競爭,這兩個問題本應在項目初期就予以考慮。
區塊鏈發展的兩條路:可信性與可用性的博弈
區塊鏈發展的兩條路徑:可信性與可用性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呈現出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兩種趨勢。這一分叉源於兩個關鍵概念:可信性和可用性。可用性指的是易於上手但不夠全面的信息,類似於互聯網產品和電子設備的用戶體驗。而可信性則着眼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比特幣等項目就致力於解決如何建立對事物和數據的信任。
這兩種需求的並存導致了區塊鏈技術的分叉。如果將比特幣的創世視爲起點,以太坊則延續了其基本理念。以太坊堅持去中心化,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分支。
目前,包括普通民衆和公共系統在內的許多人對區塊鏈的理解仍停留在這個階段。某些聯盟鏈項目在可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妥協,原因在於以太坊本身存在使用便利性的問題。當我們將轉帳功能擴展到智能合約時,鏈上邏輯變得復雜。而轉化爲聯盟鏈後,在計算、存儲和通信方面的效果更爲明顯,因此這種分叉的出現是有其現實需求的。
區塊鏈行業面臨的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驗證。驗證主要有三種方式:擔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和內置有效市場假設。比特幣採用對帳驗證,Layer2使用零知識證明,而某些項目雖然自稱去中心化系統,但並未真正實現驗證。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也未能解決驗證激勵的問題,這一問題成爲了後續發展的重要議題。
分叉實際上是一種良性選擇。開放式金融打破了國家間的界限,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某些穩定幣,但這其中inevitably存在中心化風險。向傳統金融靠攏的項目通常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而偏離傳統的項目則顯得更加晦澀難懂。
在研究比特幣時,真正吸引並說服我的是去中心化資產的概念。具備基本貨幣理論知識的人都明白,比特幣作爲貨幣是不可行的。現代貨幣理論已經脫離了過去的金本位思想,貨幣需要反映經濟的所有動態信息,否則很難保持穩定。比特幣在信息獲取方面相當有限,特別是其發行總量完全由算法控制。如果始終堅持中本聰的架構,我們會發現更深層的本質:它不是在打造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在構建一個非合作博弈系統。
回顧社會發展歷程,早期管理模式多採用合作博弈的方式,如宗教和政治制度,都對分配問題極爲敏感。這種分配機制旨在評估每個人的貢獻,並通過強有力的契約來約束行爲,以確保不偏離整體分配機制。然而,誰來分配、如何驗證分配與貢獻的一致性,這兩個問題在傳統社會管理體系中一直未能得到解決。以農耕文明爲代表的政治機制必然面臨合作博弈的困境,難以達到理想的最優狀態。
相比之下,市場機制下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建立互信關係,也無需信任任何人,明碼標價的交換機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經濟學角度來解讀《國富論》,它實際上在闡述非合作博弈的規則及其帶來的變革。
比特幣構建了一個全球性的新型非合作博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礦工基於自身立場和資源(算力)參與挖礦,每個參與者的決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它通過隨機算法方式支付礦工,當這種信息傳播足夠廣泛,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時,系統就會在某個點上達到穩定,實現一般均衡。區塊鏈從一開始就將所有信息向全世界公開,從而達成了一般均衡的目標。
某些加密貨幣項目都在嘗試構建非合作博弈系統,並通過這個系統沉澱出去中心化的資產。去中心化資產並非可以簡單復制,其風險收益結構與傳統大類資產完全不同。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去中心化資產在消除不確定性方面表現得更爲出色。
盡管某些加密貨幣價格波動較大,但其算力數據和交易數據完全公開,這一點比傳統的信用資產和上市公司股票具有更低的不確定性。我們不應用傳統視角來評判它。引入二級市場後,機構投資可能導致價格劇烈波動,但礦工挖礦分配在博弈內核中仍相對穩定和可預測,任何數據變化都能實時獲知。
相比之下,傳統權益類資產中,公司內部事件往往不會在市場上公開。加密貨幣是否應被視爲證券、是否有分紅等問題涉及法律主體確認。限制證券參與者購買的主要原因在於可能存在利用內幕信息構建優勢策略的情況,而如果達到了真正的分布式,就很難將其認定爲證券類資產。
某些加密貨幣在交易所與法幣互換的過程,其影響甚至超過了幣本身的博弈。最初並非如此定位,而是旨在爲鏈上資產提供類似傳統金融的服務,但在實踐中發現了諸多問題。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解決復制:僅僅編寫一份合約,要如何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務?這涉及價值付出、價值實現、價值捕獲和價值沉澱等多個方面。最終發現,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難以沉澱價值。
區塊鏈不是簡單的線性服務系統,它缺乏自動通信等功能。鏈上服務逐漸收斂到DeFi金融服務,而關於如何捕獲價值和進行競爭,這兩個問題本應在項目初期就予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