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湯科技宣布完成約25億港元的新股配售,引發市場關注的並非融資規模,而是其清晰的資金用途——公告明確指出,其中約20%(近5億港元)將用於推動其RWA(真實世界資產)與穩定幣相關業務的發展。消息一出,業界譁然。此舉爲整個行業拋出了一個更尖銳的問題:“百模大戰”之後,當傳統的SaaS收費模式已難以支撐巨額的研發投入時,AI公司究竟該如何真正賺錢?對於累計虧損數百億、正身處核心戰場的商湯而言,這究竟是一場財務重壓下的無奈之舉,還是一次旨在盤活核心資產的深遠布局?商湯的RWA戰略,或許正是對這個問題的破局之答。它揭示了一條全新的路徑:將AI能力深度嵌入金融,讓公司從一個“技術服務商”,向一個“資產創造者”完成蛻變。這不僅是商湯的自救,更可能是AI巨頭們未來的共同棋局。 從財報核心矛盾看,RWA是“叫好不叫座”下的財務突圍爲何商湯科技擁抱RWA?商湯科技的財務報表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其清晰地呈現了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嚴峻現實。盡管2023年生成式AI業務收入實現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高達200%,成爲公司十年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新業務板塊,但同年歸母\*\*淨虧損仍高達64.95億人民幣。\*\*自2018年至2023年,商湯累計虧損已達503.24億元,若加上2024年上半年的24.77億元虧損,累計虧損已高達528億元。這種持續且巨額的虧損,與公司在生成式AI領域的顯著技術進展和市場份額形成鮮明對比。這一矛盾的根源在於高昂的研發投入與相對緩慢的商業化進展。從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商湯在研發費用上的累計投入已達182.05億人民幣。雖然生成式AI業務的狂飆式增長和模型調用量的激增表明了技術的強大潛力,但傳統的SaaS收費模式(模型即服務)在實現核心業務盈利方面“仍十分遙遠”。面對高達393.59億港元的市值,相較於高點3200億港元的市值僅剩零頭,管理層必須尋求一種能夠將巨額技術投入直接、快速變現的新模式,以改善現金流和減少虧損。RWA,通過將預期收益“現時化”,爲商湯提供了一條突破傳統SaaS模式限制,實現技術投入快速回籠和資產盤活的潛在路徑。 SenseCore:從成本中心到可通證化的“天選之策”商湯的SenseCore AI\*\*大裝置是其核心技術護城河,也是其最大的成本中心。\*\*商湯自2018年前後開始每年投入數十億資金自建算力基礎設施,包括上海臨港的AIDC智算中心,並持續在廣州、深圳等地擴展計算節點,形成了國內稀缺的大模型基礎設施。截至2023年,商湯大裝置的總算力規模已突破12,000 petaFLOPS,上線GPU數量高達45,000卡。至2024年,其算力已提升至23,000 Petaflops,同比增長92%。如此龐大的算力投入,帶來了卓越的模型訓練和推理效率提升。例如,SenseCore可實現大模型推理效率提升600%,增量訓練成本降低90%。然而,這些重資產的建設和維護成本巨大,且並非完全利用,導致其成爲重要的成本負擔。RWA爲解決這一核心矛盾提供了“天選之策”:將巨大的算力成本,通過“算力通證化”,直接轉化爲可交易、可融資、可盈利的金融資產。算力資產(如GPU硬件)憑藉AI產業的“剛性需求”和可信“數字基因”,被認爲是理想的RWA錨定資產。通過Web3技術,商湯可以將物理設備(算力)數字化,實現預期收益的即時變現。這種模式不僅能夠盤活沉澱在SenseCore上的巨額固定資產,還能爲其持續的算力擴張和技術迭代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從根本上重塑其重資產運營的估值邏輯。 從視覺AI到多模態,技術沉澱後進入RWA的獨特“入場券”商湯科技從視覺AI到生成式AI的戰略轉型,爲其進入RWA領域積累了獨特的技術“入場券”。在2021年上市前,商湯是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件公司,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汽車和智慧生活。過去十年間,商湯在感知智能和決策智能領域的深厚積累,以及對海量多模態數據的儲備,強化了其基礎模型對物理世界的理解和多模態能力。例如,商湯的SenseNova大模型體系在基模型、多模態、編程和工具調用、百萬字無損上下文等多個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RWA的價值錨定和流動性管理,往往需要對復雜資產進行精準評估,這離不開對衛星遙感數據、IoT傳感器數據、文本信息等多種異構數據的融合分析。商湯在遙感解譯、智慧城市管理(如城市服務、應急響應)、智能汽車(SenseAuto)、智能移動終端(SenseME)以及金融領域(與招商銀行、海通證券等合作)的廣泛應用和數據積累,使其具備了處理和理解這些復雜多模態數據的能力。AI技術能夠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和動態估值,自動識別和評估傳統難以估值的資產,並生成精準的動態估值模型。此外,AI在跨境數據合規審查中也發揮着關鍵作用,通過智能識別、動態監控和風險評估,實現實時合規審查,進一步降低RWA項目的合規風險。這些技術能力使得商湯能夠從技術側賦能RWA的發行、定價、流動性管理和合規,爲其深度參與RWA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綜上,商湯科技擁抱RWA是其在財務重壓下,尋找核心資產(SenseCore算力)變現、重塑估值邏輯的戰略必然選擇。其在生成式AI領域的爆發式增長與持續虧損的矛盾,以及SenseCore作爲重資產的運營壓力,迫使其必須探索能夠將技術投入直接轉化爲金融資產的新型盈利模式。同時,商湯長期以來在視覺AI和多模態數據處理方面的深厚技術積累,爲其在RWA領域對復雜現實資產進行數字化、估值和流轉提供了獨特的技術優勢。因此,布局RWA對商湯而言,絕非錦上添花,而是一場關乎其未來生存與發展的“財務自救”。 作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AI + RWA”價值架構商湯科技真正的護城河,並非孤立於其卓越的AI技術,而在於其構建的一套將前沿AI能力進行工程化、產品化、並最終實現金融化的完整閉環。這種獨特的“AI + RWA”戰略打法,使其有潛力在真實世界資產(RWA)領域扮演“價值發現者、風險定價者、資產生成者”的三重角色,從而突破傳統技術服務的商業模式,開闢全新的價值增長空間。監管不確定性也是潛在挑戰。香港政策較爲開放,但與美國嚴格劃定資產性質和證券界限的做法相比仍存在差異。企業和投資者需要關注監管態度與市場結果的長期博弈。 激活沉睡的物理資產商湯戰略的第一步,是利用其多模態AI能力,爲傳統金融體系難以穿透的物理資產進行精準的價值評估。其“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憑藉處理語言、圖像、時序數據等跨模態信息的強大能力,爲此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一個典型的應用場景,是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棕櫚油種植園進行資產價值評估。這類資產往往因地理位置偏遠及金融數據匱乏,難以獲得傳統信貸支持。商湯科技的AI估值模型則能突破這一瓶頸,將種植園的未來收益權轉化爲可投資的RWA產品。該模型將融合一個復雜的數據矩陣:利用SenseEarth智能遙感能力,通過高分辨率衛星圖像分析植被健康與氣候模式以預測產量;結合部署於田間的IoT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與環境等關鍵生產要素;並借助SenseChat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深度分析全球貿易報告與市場期貨價格。通過這種方式,“日日新”可將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轉化爲動態、可信的估值模型,實時反映資產的內在價值與潛在風險。這不僅爲傳統上難以標準化和流動的農業資產開闢了創新的融資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場證明了AI作爲“價值發現者”的核心能力——讓沉睡的數據開口說話,使隱形的資產價值得以顯現。 開創原生的數字資產類別在證明了其價值發現能力之後,商湯的戰略自然演進至第二階段:從評估現有資產,轉向創造全新的數字原生資產。其業界領先的AIGC工具,如文生圖模型“秒畫SenseMirage”與多模態短片創作工具“Seko”,爲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極具前瞻性的商業構想是,商湯可以構建一個“SenseDrama AI創作平台”,賦能創作者低成本、高效率地生成AIGC短劇。平台不僅提供創作工具,更內置AI評估模型,從海量作品中篩選出具備高商業潛力的優質內容。隨後,這些精選短劇的未來收益權(如廣告分成、版權銷售等)將被打包並代幣化,成爲一種全新的RWA產品,向全球投資者發售。此舉的戰略意義在於,它將內容創作與金融市場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商湯的角色從一個技術服務商,轉變爲一個數字資產的“生成者”與“賦能者”。公司不再僅僅依賴緩慢的軟件即服務(SaaS)收費模式,而是能夠直接從其技術催生的數字內容資產的價值增長中獲益。這不僅實現了技術投入的直接資本化,也爲整個創意產業提供了全新的融資範式。 盤活算力基礎設施戰略的第三步,也是最深刻的一步,是將目光投向內部,對自身最核心、最沉重的資產——SenseCore AI大裝置進行金融化改造。擁有數萬張GPU的龐大算力集羣,既是商湯技術領先的基石,也是其財務報表上的重資產。將其通證化,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戰略性舉措。通過發行“SenseCore Compute Token (SCT)”,商湯可將標準化的算力使用權(例如“一小時A100 GPU的推理算力”)轉化爲一種可在合規數字資產交易平台流通的金融產品。SCT的定價將由市場供需、電力成本及設備折舊等因素通過算法動態調節。對商湯而言,預售SCT能將未來的算力服務提前變現,獲取寶貴的現金流以支持研發與擴張。對市場而言,它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使用頂尖AI算力的門檻,促進了AI技術的普惠化。這一舉措標志着商湯的商業模式完成了從成本中心到盈利中心的轉變。它不僅盤活了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化交易機制,實現了算力資源的最高效配置,將公司的工程化實力直接轉化爲具備高度流動性的金融資產。可以看到,商湯科技的護城河並非單一的技術節點,而是其精心構建的“工程化-產品化-金融化”的完整價值鏈條。SenseCore的工程化能力構築了底層基礎設施,SenseNova家族的產品化能力將技術轉化爲應用,而“AI+RWA”的金融化能力則是實現價值躍遷的關鍵。這一戰略閉環,使商湯能夠完美地扮演RWA時代的三重核心角色:價值發現者:利用AI穿透信息迷霧,爲物理世界的沉睡資產定價。資產生成者:利用AIGC創造數字世界的原生資產,並將其收益權金融化。風險定價者:通過實時數據與動態模型,爲以上兩類資產提供精準的風險評估。通過這套環環相扣的戰略架構,商湯科技不僅有望應對當前的財務挑戰,更有可能重塑自身的估值邏輯,從一家領先的AI軟件公司,演進爲下一代數字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資產價值創造與交易平台。 前景如何?一個簡單的執行路徑與風險推演這一路徑雖然前景廣闊,但其成功與否,取決於公司能否清醒地認知並駕馭一系列深刻的內在挑戰與外部合規要求。這不僅是一次業務擴張,更是一場對戰略定力、組織能力與市場信任的綜合考驗。 核心挑戰:在專注與機遇間的戰略平衡商湯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源於其AI領軍者身分與RWA金融屬性之間的內在張力。公司正全力投身於“百模大戰”的核心戰場,其“日日新”大模型體系正處於高速迭代的關鍵窗口期,任何資源的偏離都可能帶來高昂的機會成本。在此背景下,將資本與精英團隊投入RWA這一全新領域,必須審慎權衡其對主營業務潛在的稀釋效應。這不僅是資金分配的問題,更是對組織精力的牽引。更深層次的挑戰在於能力邊界的拓展。商湯引以爲傲的AI科研實力,與RWA所要求的金融、法律及合規專長分屬不同領域。構建一個RWA產品,需要深諳香港證監會監管框架的合規官、精通金融產品結構設計的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持牌負責人。這種“金融基因”的缺失,並非短期內能通過技術優勢簡單彌補,它構成了從技術構想到合規產品之間最現實的鴻溝。最終,所有挑戰都將匯集於一個根本問題:信任。當AI模型被用作數億美元資產的定價核心時,其可靠性便成爲市場的終極關切。AI的“幻覺”風險與決策過程的“黑箱”特性,天然與金融領域對透明、可解釋、可審計的原則相悖。因此,商湯不僅要證明其AI技術的先進性,更要構建一套機制,讓市場、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都能信賴其“AI預言機”的公允與穩健。這需要技術與制度的協同進化,例如,將自身的AI模型與Chainlink等去中心化預言機相結合,引入第三方獨立審計,並積極擁抱香港金管局的監管沙盒進行先行先試,通過透明的實踐逐步建立市場信心。 現實路徑:借力香港生態的審慎起步鑑於商湯“技術強、資本緊、無金融牌照”的現實狀況,試圖獨立申請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等金融牌照,無疑是一條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道路。一個更爲務實且風險可控的初期路徑,是選擇成爲香港成熟金融生態的“技術賦能者”,而非直接的金融參與者。最可行的策略是與本地持牌機構建立深度合作,例如成立合資公司或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通過與持有相關牌照的金融機構或虛擬資產平台聯手,商湯可以巧妙地規避牌照壁壘,利用合作夥伴的合規體系與專業人才,彌補自身在金融運營上的短板。螞蟻數科與香港勝利證券的合作已爲此類模式提供了成功範例。在此過程中,戰略投資方Infini Capital的角色顯得至關重要。作爲一家專注於Web3的投資機構,其價值遠超財務支持。它更應被視爲商湯進入香港Web3與金融生態的“領路人”與“催化劑”,能夠引薦關鍵的合作夥伴,並爲其戰略提供深度的行業洞察。這種合作模式使商湯能聚焦於自身最核心的優勢——提供頂尖的AI技術解決方案,例如資產估值模型、風險評估引擎、智能合約審計工具等,從而在避免直接監管摩擦的同時,切入RWA價值鏈的核心環節。 從賦能者到基礎設施的演進基於以上分析,商湯的RWA戰略應循序漸進,以最小的風險驗證其最大價值。第一步,應聚焦於啓動一個“AI賦能的RWA資產評估即服務(Valuation-as-a-Service)”的標杆項目。 商湯應與一家本地持牌資產管理或評估機構合作,針對新能源設施、物流資產或碳信用等數據可得性高、已有合規實踐的資產類別,提供其AI動態估值與風險監控模型。在此模式下,商湯作爲純粹的技術服務方,輸出API接口或軟件服務,協助合作方提升資產評估的效率與精準度。這一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既能在一個風險可控的真實場景中,充分展示其多模態AI的獨特價值,又能逐步建立市場對其AI模型可靠性的信任,爲未來的深度參與奠定基石。長期願景,商湯應致力於成爲RWA領域的“AI基礎設施提供商”。 這一定位,與公司“大裝置-大模型-應用”的核心戰略一脈相承,是其“AI-as-a-Service”理念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自然延伸。正如亞馬遜AWS成爲互聯網時代的底層基礎設施,商湯的最終目標,是爲整個RWA生態提供底層的AI估值、風控、合規審查與智能撮合服務。這一演進路徑,從初期的資產評估服務,逐步拓展至AI驅動的合規與審計服務,再到最終的智能交易與流動性優化方案,最終形成一個RWA專用的AI Agent平台。這條道路不僅市場空間廣闊,更重要的是,它能讓商湯在最大化其技術復用價值的同時,始終立足於其技術公司的根本,以一種低監管風險的模式,構建起在下一代數字金融生態中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作者:趙啓睿 編審:趙一丹
泥潭之中,商湯押注RWA,旨在將百億算力“點石成金”。
近日,商湯科技宣布完成約25億港元的新股配售,引發市場關注的並非融資規模,而是其清晰的資金用途——公告明確指出,其中約20%(近5億港元)將用於推動其RWA(真實世界資產)與穩定幣相關業務的發展。
消息一出,業界譁然。此舉爲整個行業拋出了一個更尖銳的問題:“百模大戰”之後,當傳統的SaaS收費模式已難以支撐巨額的研發投入時,AI公司究竟該如何真正賺錢?
對於累計虧損數百億、正身處核心戰場的商湯而言,這究竟是一場財務重壓下的無奈之舉,還是一次旨在盤活核心資產的深遠布局?商湯的RWA戰略,或許正是對這個問題的破局之答。它揭示了一條全新的路徑:將AI能力深度嵌入金融,讓公司從一個“技術服務商”,向一個“資產創造者”完成蛻變。這不僅是商湯的自救,更可能是AI巨頭們未來的共同棋局。
從財報核心矛盾看,RWA是“叫好不叫座”下的財務突圍
爲何商湯科技擁抱RWA?商湯科技的財務報表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其清晰地呈現了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嚴峻現實。
盡管2023年生成式AI業務收入實現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高達200%,成爲公司十年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新業務板塊,但同年歸母**淨虧損仍高達64.95億人民幣。**
自2018年至2023年,商湯累計虧損已達503.24億元,若加上2024年上半年的24.77億元虧損,累計虧損已高達528億元。這種持續且巨額的虧損,與公司在生成式AI領域的顯著技術進展和市場份額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矛盾的根源在於高昂的研發投入與相對緩慢的商業化進展。從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商湯在研發費用上的累計投入已達182.05億人民幣。雖然生成式AI業務的狂飆式增長和模型調用量的激增表明了技術的強大潛力,但傳統的SaaS收費模式(模型即服務)在實現核心業務盈利方面“仍十分遙遠”。面對高達393.59億港元的市值,相較於高點3200億港元的市值僅剩零頭,管理層必須尋求一種能夠將巨額技術投入直接、快速變現的新模式,以改善現金流和減少虧損。
RWA,通過將預期收益“現時化”,爲商湯提供了一條突破傳統SaaS模式限制,實現技術投入快速回籠和資產盤活的潛在路徑。
SenseCore:從成本中心到可通證化的“天選之策”
商湯的SenseCore AI**大裝置是其核心技術護城河,也是其最大的成本中心。**商湯自2018年前後開始每年投入數十億資金自建算力基礎設施,包括上海臨港的AIDC智算中心,並持續在廣州、深圳等地擴展計算節點,形成了國內稀缺的大模型基礎設施。截至2023年,商湯大裝置的總算力規模已突破12,000 petaFLOPS,上線GPU數量高達45,000卡。至2024年,其算力已提升至23,000 Petaflops,同比增長92%。
如此龐大的算力投入,帶來了卓越的模型訓練和推理效率提升。例如,SenseCore可實現大模型推理效率提升600%,增量訓練成本降低90%。然而,這些重資產的建設和維護成本巨大,且並非完全利用,導致其成爲重要的成本負擔。
RWA爲解決這一核心矛盾提供了“天選之策”:將巨大的算力成本,通過“算力通證化”,直接轉化爲可交易、可融資、可盈利的金融資產。算力資產(如GPU硬件)憑藉AI產業的“剛性需求”和可信“數字基因”,被認爲是理想的RWA錨定資產。通過Web3技術,商湯可以將物理設備(算力)數字化,實現預期收益的即時變現。這種模式不僅能夠盤活沉澱在SenseCore上的巨額固定資產,還能爲其持續的算力擴張和技術迭代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從根本上重塑其重資產運營的估值邏輯。
從視覺AI到多模態,技術沉澱後進入RWA的獨特“入場券”
商湯科技從視覺AI到生成式AI的戰略轉型,爲其進入RWA領域積累了獨特的技術“入場券”。
在2021年上市前,商湯是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件公司,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汽車和智慧生活。過去十年間,商湯在感知智能和決策智能領域的深厚積累,以及對海量多模態數據的儲備,強化了其基礎模型對物理世界的理解和多模態能力。例如,商湯的SenseNova大模型體系在基模型、多模態、編程和工具調用、百萬字無損上下文等多個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RWA的價值錨定和流動性管理,往往需要對復雜資產進行精準評估,這離不開對衛星遙感數據、IoT傳感器數據、文本信息等多種異構數據的融合分析。商湯在遙感解譯、智慧城市管理(如城市服務、應急響應)、智能汽車(SenseAuto)、智能移動終端(SenseME)以及金融領域(與招商銀行、海通證券等合作)的廣泛應用和數據積累,使其具備了處理和理解這些復雜多模態數據的能力。
AI技術能夠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和動態估值,自動識別和評估傳統難以估值的資產,並生成精準的動態估值模型。此外,AI在跨境數據合規審查中也發揮着關鍵作用,通過智能識別、動態監控和風險評估,實現實時合規審查,進一步降低RWA項目的合規風險。這些技術能力使得商湯能夠從技術側賦能RWA的發行、定價、流動性管理和合規,爲其深度參與RWA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綜上,商湯科技擁抱RWA是其在財務重壓下,尋找核心資產(SenseCore算力)變現、重塑估值邏輯的戰略必然選擇。其在生成式AI領域的爆發式增長與持續虧損的矛盾,以及SenseCore作爲重資產的運營壓力,迫使其必須探索能夠將技術投入直接轉化爲金融資產的新型盈利模式。同時,商湯長期以來在視覺AI和多模態數據處理方面的深厚技術積累,爲其在RWA領域對復雜現實資產進行數字化、估值和流轉提供了獨特的技術優勢。因此,布局RWA對商湯而言,絕非錦上添花,而是一場關乎其未來生存與發展的“財務自救”。
作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AI + RWA”價值架構
商湯科技真正的護城河,並非孤立於其卓越的AI技術,而在於其構建的一套將前沿AI能力進行工程化、產品化、並最終實現金融化的完整閉環。這種獨特的“AI + RWA”戰略打法,使其有潛力在真實世界資產(RWA)領域扮演“價值發現者、風險定價者、資產生成者”的三重角色,從而突破傳統技術服務的商業模式,開闢全新的價值增長空間。
監管不確定性也是潛在挑戰。香港政策較爲開放,但與美國嚴格劃定資產性質和證券界限的做法相比仍存在差異。企業和投資者需要關注監管態度與市場結果的長期博弈。
激活沉睡的物理資產
商湯戰略的第一步,是利用其多模態AI能力,爲傳統金融體系難以穿透的物理資產進行精準的價值評估。其“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憑藉處理語言、圖像、時序數據等跨模態信息的強大能力,爲此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
一個典型的應用場景,是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棕櫚油種植園進行資產價值評估。這類資產往往因地理位置偏遠及金融數據匱乏,難以獲得傳統信貸支持。商湯科技的AI估值模型則能突破這一瓶頸,將種植園的未來收益權轉化爲可投資的RWA產品。該模型將融合一個復雜的數據矩陣:利用SenseEarth智能遙感能力,通過高分辨率衛星圖像分析植被健康與氣候模式以預測產量;結合部署於田間的IoT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與環境等關鍵生產要素;並借助SenseChat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深度分析全球貿易報告與市場期貨價格。
通過這種方式,“日日新”可將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轉化爲動態、可信的估值模型,實時反映資產的內在價值與潛在風險。這不僅爲傳統上難以標準化和流動的農業資產開闢了創新的融資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場證明了AI作爲“價值發現者”的核心能力——讓沉睡的數據開口說話,使隱形的資產價值得以顯現。
開創原生的數字資產類別
在證明了其價值發現能力之後,商湯的戰略自然演進至第二階段:從評估現有資產,轉向創造全新的數字原生資產。其業界領先的AIGC工具,如文生圖模型“秒畫SenseMirage”與多模態短片創作工具“Seko”,爲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極具前瞻性的商業構想是,商湯可以構建一個“SenseDrama AI創作平台”,賦能創作者低成本、高效率地生成AIGC短劇。平台不僅提供創作工具,更內置AI評估模型,從海量作品中篩選出具備高商業潛力的優質內容。隨後,這些精選短劇的未來收益權(如廣告分成、版權銷售等)將被打包並代幣化,成爲一種全新的RWA產品,向全球投資者發售。
此舉的戰略意義在於,它將內容創作與金融市場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商湯的角色從一個技術服務商,轉變爲一個數字資產的“生成者”與“賦能者”。公司不再僅僅依賴緩慢的軟件即服務(SaaS)收費模式,而是能夠直接從其技術催生的數字內容資產的價值增長中獲益。這不僅實現了技術投入的直接資本化,也爲整個創意產業提供了全新的融資範式。
盤活算力基礎設施
戰略的第三步,也是最深刻的一步,是將目光投向內部,對自身最核心、最沉重的資產——SenseCore AI大裝置進行金融化改造。擁有數萬張GPU的龐大算力集羣,既是商湯技術領先的基石,也是其財務報表上的重資產。將其通證化,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戰略性舉措。
通過發行“SenseCore Compute Token (SCT)”,商湯可將標準化的算力使用權(例如“一小時A100 GPU的推理算力”)轉化爲一種可在合規數字資產交易平台流通的金融產品。SCT的定價將由市場供需、電力成本及設備折舊等因素通過算法動態調節。對商湯而言,預售SCT能將未來的算力服務提前變現,獲取寶貴的現金流以支持研發與擴張。對市場而言,它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使用頂尖AI算力的門檻,促進了AI技術的普惠化。
這一舉措標志着商湯的商業模式完成了從成本中心到盈利中心的轉變。它不僅盤活了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化交易機制,實現了算力資源的最高效配置,將公司的工程化實力直接轉化爲具備高度流動性的金融資產。
可以看到,商湯科技的護城河並非單一的技術節點,而是其精心構建的“工程化-產品化-金融化”的完整價值鏈條。SenseCore的工程化能力構築了底層基礎設施,SenseNova家族的產品化能力將技術轉化爲應用,而“AI+RWA”的金融化能力則是實現價值躍遷的關鍵。
這一戰略閉環,使商湯能夠完美地扮演RWA時代的三重核心角色:
價值發現者:利用AI穿透信息迷霧,爲物理世界的沉睡資產定價。
資產生成者:利用AIGC創造數字世界的原生資產,並將其收益權金融化。
風險定價者:通過實時數據與動態模型,爲以上兩類資產提供精準的風險評估。
通過這套環環相扣的戰略架構,商湯科技不僅有望應對當前的財務挑戰,更有可能重塑自身的估值邏輯,從一家領先的AI軟件公司,演進爲下一代數字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資產價值創造與交易平台。
前景如何?一個簡單的執行路徑與風險推演
這一路徑雖然前景廣闊,但其成功與否,取決於公司能否清醒地認知並駕馭一系列深刻的內在挑戰與外部合規要求。這不僅是一次業務擴張,更是一場對戰略定力、組織能力與市場信任的綜合考驗。
核心挑戰:在專注與機遇間的戰略平衡
商湯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源於其AI領軍者身分與RWA金融屬性之間的內在張力。
公司正全力投身於“百模大戰”的核心戰場,其“日日新”大模型體系正處於高速迭代的關鍵窗口期,任何資源的偏離都可能帶來高昂的機會成本。在此背景下,將資本與精英團隊投入RWA這一全新領域,必須審慎權衡其對主營業務潛在的稀釋效應。這不僅是資金分配的問題,更是對組織精力的牽引。
更深層次的挑戰在於能力邊界的拓展。商湯引以爲傲的AI科研實力,與RWA所要求的金融、法律及合規專長分屬不同領域。構建一個RWA產品,需要深諳香港證監會監管框架的合規官、精通金融產品結構設計的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持牌負責人。這種“金融基因”的缺失,並非短期內能通過技術優勢簡單彌補,它構成了從技術構想到合規產品之間最現實的鴻溝。
最終,所有挑戰都將匯集於一個根本問題:信任。當AI模型被用作數億美元資產的定價核心時,其可靠性便成爲市場的終極關切。
AI的“幻覺”風險與決策過程的“黑箱”特性,天然與金融領域對透明、可解釋、可審計的原則相悖。因此,商湯不僅要證明其AI技術的先進性,更要構建一套機制,讓市場、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都能信賴其“AI預言機”的公允與穩健。
這需要技術與制度的協同進化,例如,將自身的AI模型與Chainlink等去中心化預言機相結合,引入第三方獨立審計,並積極擁抱香港金管局的監管沙盒進行先行先試,通過透明的實踐逐步建立市場信心。
現實路徑:借力香港生態的審慎起步
鑑於商湯“技術強、資本緊、無金融牌照”的現實狀況,試圖獨立申請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等金融牌照,無疑是一條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道路。一個更爲務實且風險可控的初期路徑,是選擇成爲香港成熟金融生態的“技術賦能者”,而非直接的金融參與者。
最可行的策略是與本地持牌機構建立深度合作,例如成立合資公司或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通過與持有相關牌照的金融機構或虛擬資產平台聯手,商湯可以巧妙地規避牌照壁壘,利用合作夥伴的合規體系與專業人才,彌補自身在金融運營上的短板。螞蟻數科與香港勝利證券的合作已爲此類模式提供了成功範例。
在此過程中,戰略投資方Infini Capital的角色顯得至關重要。作爲一家專注於Web3的投資機構,其價值遠超財務支持。它更應被視爲商湯進入香港Web3與金融生態的“領路人”與“催化劑”,能夠引薦關鍵的合作夥伴,並爲其戰略提供深度的行業洞察。這種合作模式使商湯能聚焦於自身最核心的優勢——提供頂尖的AI技術解決方案,例如資產估值模型、風險評估引擎、智能合約審計工具等,從而在避免直接監管摩擦的同時,切入RWA價值鏈的核心環節。
從賦能者到基礎設施的演進
基於以上分析,商湯的RWA戰略應循序漸進,以最小的風險驗證其最大價值。
第一步,應聚焦於啓動一個“AI賦能的RWA資產評估即服務(Valuation-as-a-Service)”的標杆項目。 商湯應與一家本地持牌資產管理或評估機構合作,針對新能源設施、物流資產或碳信用等數據可得性高、已有合規實踐的資產類別,提供其AI動態估值與風險監控模型。在此模式下,商湯作爲純粹的技術服務方,輸出API接口或軟件服務,協助合作方提升資產評估的效率與精準度。這一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既能在一個風險可控的真實場景中,充分展示其多模態AI的獨特價值,又能逐步建立市場對其AI模型可靠性的信任,爲未來的深度參與奠定基石。
長期願景,商湯應致力於成爲RWA領域的“AI基礎設施提供商”。 這一定位,與公司“大裝置-大模型-應用”的核心戰略一脈相承,是其“AI-as-a-Service”理念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自然延伸。正如亞馬遜AWS成爲互聯網時代的底層基礎設施,商湯的最終目標,是爲整個RWA生態提供底層的AI估值、風控、合規審查與智能撮合服務。
這一演進路徑,從初期的資產評估服務,逐步拓展至AI驅動的合規與審計服務,再到最終的智能交易與流動性優化方案,最終形成一個RWA專用的AI Agent平台。這條道路不僅市場空間廣闊,更重要的是,它能讓商湯在最大化其技術復用價值的同時,始終立足於其技術公司的根本,以一種低監管風險的模式,構建起在下一代數字金融生態中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作者:趙啓睿 編審:趙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