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香港稳定币监管:KYC适用范围及技术风控替代方案

robot
摘要生成中

香港稳定币监管:KYC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替代方案

近期,香港稳定币监管引发了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所有稳定币持有者都需要实名认证,这引起了一些争议。然而,深入研究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相关文件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更为复杂。

事实上,并非所有持币人都需要进行KYC。关键在于发行商是否能证明其风控机制足够有效。本文将从客户与非客户、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角度,梳理稳定币KYC的适用逻辑,阐明监管的真正底线。

客户与非客户的区分

在HKMA的监管框架中,"稳定币持有者"并不等同于"稳定币发行商的客户"。只有直接向发行商请求发行或赎回稳定币,或建立业务关系的用户才被视为"客户",这部分人需要严格执行KYC/KYB流程。

而在链上接收、转账、交易稳定币,但未直接与发行商交互的用户,则被归类为"非客户稳定币持有人",原则上不需要KYC。

值得注意的是,一级市场中的机构用户被视为客户,而二级市场中的参与方并不属于HKMA监管框架中定义的客户。

尽管如此,发行商对所有流通中的稳定币都负有持续监控的义务,包括客户和非客户所持有的部分。

KYC:底线而非唯一选择

HKMA设置了一个重要前提:非客户稳定币持有人可以不做KYC,但发行人必须建立有效的链上风控机制,并向监管机构证明其足以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换言之,KYC并非唯一手段,但它是最后的底线。如果发行人采用区块链分析工具、地址黑名单、交易风险评分、钱包画像与冻结机制等方式来监控币的流向和用途,并能让HKMA满意,这些技术性风控措施可以作为替代,不必强制对所有持币人逐一KYC。

然而,如果这些措施被证明不足以防范风险,监管预期就会回退到最保守选项——对所有持币人执行身份识别,不论其是否为客户。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需要对持币人做KYC,发行商也可以将这一流程交给VASP和可信第三方进行。

发行商的选择

对稳定币发行商而言,这是一个"二选一"的合规抉择:

  1. 建立覆盖全链的风险监控系统,包括实时地址画像、可疑交易识别、黑名单拦截、冻结机制与STR报送流程。
  2. 接受一个更直接但代价高昂的方案:对所有持币人做KYC,即使他们只是在链上收到了一笔稳定币。

从监管角度看,这种设计将技术能力与监管义务挂钩:发行商可以不实名每一位用户,但必须有能力控制风险。否则,就必须回到最原始的办法——做KYC。

结语

稳定币监管并非在封锁技术,而是在设立一条清晰的红线:可以选择技术方案替代实名,但不能回避风控责任。对发行商而言,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做KYC",而是有没有能力让HKMA相信可以不做。

在"同样活动、同样风险、同样监管"的原则下,稳定币作为准支付工具,正走向与传统金融相同的合规要求。对Web3项目而言,这是新的起点:监管已明确,技术需交卷。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