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rcle IPO解释:低利润率背后的增长潜力在行业加速清理的阶段,Circle选择上市,背后隐藏着一个看似矛盾却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净利率持续下滑,却仍蕴含巨大增长潜力。一方面,它具有高透明度、强监管合规性和稳定的储备收入;另一方面,其盈利能力却显得异常"温和"——2024年净利率仅为9.3%。这种表面上的"低效",并非源于商业模式失败,反而揭示了更深层的增长逻辑:在高利率红利逐步消退、分销成本结构复杂的背景下,Circle正在构建一个高度可扩展、合规优先的稳定币基础设施,而其利润被战略性地"再投资"于市场份额提升与监管筹码中。本文将以Circle七年上市历程为线索,从公司治理、业务结构到盈利模型,深入分析其"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与资本化逻辑。## 1. 七年上市长跑:加密监管进化史### 1.1 三次资本化尝试的范式迁移(2018-2025)Circle的上市征程堪称加密企业与监管框架动态博弈的典型案例。2018年首次IPO尝试正值美国证监会对加密货币属性认定模糊期。当时公司通过收购交易所形成"支付+交易"双轮驱动,并获得多家知名机构融资,但监管质疑和熊市冲击导致估值暴跌75%,暴露早期加密企业商业模式脆弱性。2021年SPAC尝试反映了监管套利思维的局限。虽然可规避传统IPO严格审查,但SEC对稳定币会计处理的质询直击要害。这一挑战导致交易失败,却推动公司完成关键转型:剥离非核心资产,确立"稳定币即服务"战略主轴。此后Circle全面投入USDC合规性构建,积极申请全球监管牌照。2025年IPO选择标志着加密企业资本化路径成熟。纽交所上市需满足全套披露要求和内控审计。值得注意的是,S-1文件首次详细披露储备金管理机制:约320亿美元资产中,85%通过BlackRock的Circle Reserve Fund配置于隔夜逆回购协议,15%存放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种透明化操作实质构建了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等效的监管框架。### 1.2 与某交易平台的合作:从生态共建到关系微妙早在USDC推出之初,双方通过联盟合作。2018年联盟成立时,某交易平台持有50%股权,通过"技术输出换流量入口"模式快速打开市场。根据2023年IPO文件披露,Circle以2.1亿美元股票收购剩余50%股权,重新约定USDC分成协议。现行分成协议为动态博弈条款。根据披露,双方基于USDC储备收入按比例分成,分成比例与某交易平台供应的USDC量相关。从公开数据看,2024年该平台持有USDC总流通量约20%。某交易平台凭20%供应份额获得约55%储备收入,为Circle埋下隐患:当USDC在该平台生态外扩张时,边际成本将呈非线性上升。## 2. USDC储备管理及股权结构### 2.1 储备金分层管理USDC储备呈现明显"流动性分层"特征:- 现金(15%):存放于重要金融机构,应对突发赎回- 储备基金(85%):通过管理的Circle Reserve Fund配置自2023年起,USDC储备仅限于银行账户现金余额和Circle储备基金,资产组合主要包括短期美国国债证券、隔夜美国国债回购协议。组合的美元加权平均到期日不超过60天、加权平均存续期不超过120天。### 2.2 股权分类及分层治理根据S-1文件,Circle上市后将采用三层股权结构:- A类股:IPO发行普通股,每股一票投票权- B类股:联合创始人持有,每股五票投票权,总投票权上限30%- C类股:无投票权,特定条件下可转换该结构旨在平衡公开市场融资与长期战略稳定性,保障高管团队对关键决策的控制权。### 2.3 高管及机构持股分布S-1文件显示,高管团队拥有大量股份,多家知名风投和机构投资者持有5%以上股权,累计超1.3亿股。50亿估值IPO将为他们带来显著回报。## 3. 盈利模式与收益拆解### 3.1 收益模式与运营指标- 收益来源:储备收入是核心,2024年总营收16.8亿美元,99%来自储备收入- 与合作伙伴分成:按持有USDC数量获得储备收入50%,拉低净利润表现- 其他收益:企业服务、USDC Mint业务、跨链手续费等贡献较小,仅1516万美元### 3.2 收入增长与利润收缩的悖论(2022-2024)表面矛盾背后存在结构性动因:- 由多元向单核收敛:2022至2024年,总营收从7.72亿美元增至16.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7.5%- 分销支出激增压缩毛利空间:三年内大幅上升,从2.87亿美元跃至10.1亿美元,涨幅253%- 盈利实现扭亏为盈但边际放缓:2024年净利润1.55亿美元,净利率下滑至9.28%- 成本刚性化:2024年一般行政支出1.37亿美元,同比增37.1%,用于全球牌照申请、审计、法律合规等整体来看,Circle已逐步向传统金融机构靠拢。但高度依赖美债利差与交易规模的营收结构,意味着遇利率下行或USDC增速放缓将直接冲击利润表现。未来需在"降成本"与"拓增量"间寻求平衡。### 3.3 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尽管净利率持续承压,但业务模式和财务数据中仍隐藏多重增长动力:- 流通量持续提升驱动储备收入稳定增长:截至2025年4月初,USDC市值突破600亿美元,2025年已增长160亿美元- 分销成本的结构性优化:与某交易平台的合作仅支付一次性费用,单位获客成本显著降低- 保守估值未定价市场稀缺性:IPO估值40-50亿美元,P/E 20~25x,未充分定价作为美股唯一纯正稳定币标的的稀缺价值- 稳定币市值相比比特币呈现韧性:在市场波动中展现独特优势,可能成为资金"避风港"## 4. 风险——稳定币市场剧变### 4.1 机构关系网不再是坚固护城河- 利益绑定双刃剑:非对称分成导致每新增1美元收入需支付0.55美元成本- 生态锁定风险:与头部交易所的协议可能触发"分销成本螺旋上升"### 4.2 稳定币法案进展的双向冲击- 储备资产本地化压力:法案要求100%储备,可能产生数亿美元一次性资金迁移成本## 5. 思考总结——破局者的战略窗口### 5.1 核心优势:合规时代的市场卡位- 双重合规网络:已构建覆盖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监管矩阵- 跨境支付替代浪潮:与合作伙伴推出"USDC瞬时结算"服务,降低企业跨境支付成本- B2B金融基础设施:在电商支付系统中,USDC结算占比提升,节省外汇对冲成本### 5.2 增长飞轮:利率周期与规模经济的博弈- 新兴市场货币替代:在部分通胀高企地区占据美元外汇交易部分份额- 离岸美元回流通道:探索代币化资产项目,将部分离岸美元存款转化为链上资产- RWA资产代币化:推出代币化资产服务,取得初步管理规模- 利率缓冲期:需在降息预期完全定价前,通过国际化将流通量推至关键阈值- 监管空窗期:利用现有合规优势抢占机构客户,构建退出壁垒- 企业服务套件深化:将合规API、链上审计工具打包为"Web3金融服务云"Circle的低净利率表象下,实质是战略扩张期主动选择"以利润换规模"策略。当USDC流通量突破800亿美元、RWA资产管理规模及跨境支付渗透率实现突破时,其估值逻辑将发生质变——从"稳定币发行商"进化为"数字美元基础设施运营商"。这需要投资者以3-5年周期视角,重估其网络效应带来的垄断溢价。在传统金融与加密经济的历史性交汇点上,Circle的IPO不仅是自身发展里程碑,更是整个行业价值重估的试金石。
Circle IPO深度解析:低利润率之下的高增长潜力
Circle IPO解释:低利润率背后的增长潜力
在行业加速清理的阶段,Circle选择上市,背后隐藏着一个看似矛盾却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净利率持续下滑,却仍蕴含巨大增长潜力。一方面,它具有高透明度、强监管合规性和稳定的储备收入;另一方面,其盈利能力却显得异常"温和"——2024年净利率仅为9.3%。这种表面上的"低效",并非源于商业模式失败,反而揭示了更深层的增长逻辑:在高利率红利逐步消退、分销成本结构复杂的背景下,Circle正在构建一个高度可扩展、合规优先的稳定币基础设施,而其利润被战略性地"再投资"于市场份额提升与监管筹码中。本文将以Circle七年上市历程为线索,从公司治理、业务结构到盈利模型,深入分析其"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与资本化逻辑。
1. 七年上市长跑:加密监管进化史
1.1 三次资本化尝试的范式迁移(2018-2025)
Circle的上市征程堪称加密企业与监管框架动态博弈的典型案例。2018年首次IPO尝试正值美国证监会对加密货币属性认定模糊期。当时公司通过收购交易所形成"支付+交易"双轮驱动,并获得多家知名机构融资,但监管质疑和熊市冲击导致估值暴跌75%,暴露早期加密企业商业模式脆弱性。
2021年SPAC尝试反映了监管套利思维的局限。虽然可规避传统IPO严格审查,但SEC对稳定币会计处理的质询直击要害。这一挑战导致交易失败,却推动公司完成关键转型:剥离非核心资产,确立"稳定币即服务"战略主轴。此后Circle全面投入USDC合规性构建,积极申请全球监管牌照。
2025年IPO选择标志着加密企业资本化路径成熟。纽交所上市需满足全套披露要求和内控审计。值得注意的是,S-1文件首次详细披露储备金管理机制:约320亿美元资产中,85%通过BlackRock的Circle Reserve Fund配置于隔夜逆回购协议,15%存放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种透明化操作实质构建了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等效的监管框架。
1.2 与某交易平台的合作:从生态共建到关系微妙
早在USDC推出之初,双方通过联盟合作。2018年联盟成立时,某交易平台持有50%股权,通过"技术输出换流量入口"模式快速打开市场。根据2023年IPO文件披露,Circle以2.1亿美元股票收购剩余50%股权,重新约定USDC分成协议。
现行分成协议为动态博弈条款。根据披露,双方基于USDC储备收入按比例分成,分成比例与某交易平台供应的USDC量相关。从公开数据看,2024年该平台持有USDC总流通量约20%。某交易平台凭20%供应份额获得约55%储备收入,为Circle埋下隐患:当USDC在该平台生态外扩张时,边际成本将呈非线性上升。
2. USDC储备管理及股权结构
2.1 储备金分层管理
USDC储备呈现明显"流动性分层"特征:
自2023年起,USDC储备仅限于银行账户现金余额和Circle储备基金,资产组合主要包括短期美国国债证券、隔夜美国国债回购协议。组合的美元加权平均到期日不超过60天、加权平均存续期不超过120天。
2.2 股权分类及分层治理
根据S-1文件,Circle上市后将采用三层股权结构:
该结构旨在平衡公开市场融资与长期战略稳定性,保障高管团队对关键决策的控制权。
2.3 高管及机构持股分布
S-1文件显示,高管团队拥有大量股份,多家知名风投和机构投资者持有5%以上股权,累计超1.3亿股。50亿估值IPO将为他们带来显著回报。
3. 盈利模式与收益拆解
3.1 收益模式与运营指标
3.2 收入增长与利润收缩的悖论(2022-2024)
表面矛盾背后存在结构性动因:
整体来看,Circle已逐步向传统金融机构靠拢。但高度依赖美债利差与交易规模的营收结构,意味着遇利率下行或USDC增速放缓将直接冲击利润表现。未来需在"降成本"与"拓增量"间寻求平衡。
3.3 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
尽管净利率持续承压,但业务模式和财务数据中仍隐藏多重增长动力:
4. 风险——稳定币市场剧变
4.1 机构关系网不再是坚固护城河
4.2 稳定币法案进展的双向冲击
5. 思考总结——破局者的战略窗口
5.1 核心优势:合规时代的市场卡位
5.2 增长飞轮:利率周期与规模经济的博弈
Circle的低净利率表象下,实质是战略扩张期主动选择"以利润换规模"策略。当USDC流通量突破800亿美元、RWA资产管理规模及跨境支付渗透率实现突破时,其估值逻辑将发生质变——从"稳定币发行商"进化为"数字美元基础设施运营商"。这需要投资者以3-5年周期视角,重估其网络效应带来的垄断溢价。在传统金融与加密经济的历史性交汇点上,Circle的IPO不仅是自身发展里程碑,更是整个行业价值重估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