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结构性慢牛的起点已经形成我们正处于比特币长周期甚至是十年跨度的慢牛周期的起点。这一趋势形成的关键转折点是2023年底比特币ETF的通过。从那时起,比特币的市场属性开始发生质变,从完全的风险资产逐步向避险资产转型。目前是比特币成为避险资产的早期阶段,同时又是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因此比特币处于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中。比特币在资产配置中的角色从"投机对象"走向"资产配置工具",激发更长周期的需求增量。这一资产属性的演化,恰好发生在货币政策即将由紧转松的转折点上。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并非抽象的宏观背景,而是对比特币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资金价格信号。在这种机制下,比特币呈现出一种新的运行特征:每当情绪过热后市场出现回调迹象,在价格即将进入熊市边缘时,都会有一波"流动性"入场,将下行趋势中断。其他山寨加密资产由于估值水分蒸发、技术尚未落地,找不到产品市场匹配,暂时缺乏中期配置逻辑;比特币在此时成为"唯一可以下注的确定性资产"。因此,只要宽松预期尚存,ETF仍在持续吸纳资金,那么比特币在整个降息周期内就极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熊市,最多经历阶段性的回调,或因突发的宏观事件进行局部泡沫出清。这意味着,比特币将以"类避险资产"的身份横穿整个降息周期,其价格锚定逻辑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由"风险偏好驱动"逐步过渡为"宏观确定性支撑"。而一旦这个降息周期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ETF成熟、机构配置权重增加,比特币也将完成从风险资产向避险资产的初步转型。接下来,当下一个加息周期开启,比特币很可能会第一次真正作为"加息下的避风港"被市场所信赖。这不仅会提升其在传统市场中的配置地位,更有可能使其在与黄金、债券等传统避险资产的竞争中获得部分资金虹吸效应,从而开启一个跨越十年的结构性慢牛周期。展望多年甚至10年后的比特币发展太过遥远,不如先看当前美国在真正转向一致性宽松前,我们可能面临的导致比特币大幅下跌的导火索。从今年上半年来说,关税无疑是最扰动市场情绪的事件,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将关税看作比特币的良性调整工具或许能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其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GENIUS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接受美元地位不可避免下降的结果,并积极拥抱加密金融发展,在链上放大美元的乘数效应。# 关税对比特币的影响在过去几个月的关税进程中,能看到特朗普首要考虑的政策方向是制造业回流以及改善财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打击主要对手国。在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的目标下,特朗普可以牺牲物价的稳定或者经济的增长。因此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在疫情期间加速恶化,10年期国债利率在过去几年中的飙升让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在三年内就翻了2倍多。而关税带来的收入在联邦税收结构中占比不足2%,即使调高关税,其带来的收入和巨大的利息支出相比也是微不足道,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还在关税上反复做文章呢?关税的目的是确定盟友态度以及换取安全保护。根据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在其文章中系统阐述的关税作用,可以明白关税是一种"干预市场的异常工具",在危机或对抗中特殊使用。美国关税政策的战略逻辑越来越接近"财政武器化"的路线,即通过征收关税不仅在财政上"自我造血",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外部收租"。米兰指出,美国在新冷战背景下不再追求全球自由贸易,而是试图将全球贸易系统重构为以美国为核心的"友岸贸易网络",即迫使关键产业链向盟友国家或美国本土转移,并通过关税、补贴、技术转移限制等手段维护这种网络的排他性与忠诚度。关税是一把双刃剑,在限制进口从而促进制造业回流、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以及限制对手国的好处下,还附带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副作用。首先是输入性通胀问题。高额关税在短期内可能推高进口品价格,刺激通胀压力,这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构成挑战。其次是对手国的猛烈反制,以及盟友国家可能对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提出抗议甚至报复。当关税威胁到资本市场、威胁到美国政府的利息成本时,特朗普会非常紧张,并立即释放关税的利好消息挽救市场情绪。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的破坏力是有限的,但是每当关税的突发性消息出来时,股市以及比特币的价格就会回调。因此将关税看作比特币的良性调整工具是合适的观点,关税本身在美国衰退预期下降的前提下,能单独制造黑天鹅的可能性非常低,因为特朗普不会让事件产生的消极影响去增加利息成本。# 美元地位的变化与加密金融的发展对于特朗普来说,为了达成制造业回流的目的,适当的牺牲美元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地位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当前美国面临的制造业空心化的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美元的强势。当美元持续强势时,世界对美元的需求持续上升,而这也导致了持续的金融顺差,也最终部分导致了持续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制造业出逃。因此,为了确保制造业回流,特朗普会频繁利用关税这把武器,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加速美元地位的下降。在全球金融格局快速演变的背景下,传统美元控制力的相对弱化已成为无法忽视的事实。这种变化并非源于单一事件或政策失误,而是多个结构性因素长期叠加演化的结果。虽然从表象来看,美元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依旧稳固,但若从底层金融基础设施、资本扩张路径、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等角度深入审视,会发现其全球影响力正遭遇系统性的挑战。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正在重塑美元的相对必要性。在以往的全球化范式中,美国作为技术、制度与资本的输出中心,天然拥有话语权,从而推动美元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的默认锚定货币。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亚洲和中东地区金融自组织体系的成长,这种以美元为核心的单一结算机制逐渐面临替代性选择的竞争。传统美元的全球性流动性优势和结算垄断地位开始受到侵蚀。美元控制力的下降并不等于地位崩塌,但其"唯一性"和"必要性"正在削弱。美元不再是唯一能提供全球性清算与价值存储的资产载体,其角色正被多样化的协议性资产逐渐稀释。加密体系的快速演化也在倒逼主权货币体系作出策略性妥协。这种被动应对与主动调适之间的摇摆,进一步暴露出传统美元治理体系的局限性。而GENIUS法案的通过,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美国联邦系统对这一新时代金融逻辑的战略性应对与制度性让渡。# GENIUS法案的战略意义GENIUS法案所体现的,并非是一次常规意义上的监管动作,而更像是一次战略性"以退为进"的主动妥协。这种妥协的本质,在于美国对加密资产所引发的货币治理范式剧变已有清醒认知,并开始尝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对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一种"借力打力"。美元资产在加密体系中的广泛分布,使得美国无法再通过一纸监管封锁其发展,反而需要通过制度性"包容性监管"确保美元资产不会在下一阶段的链上货币竞争中边缘化。GENIUS法案之所以具有战略意义,恰恰在于它不再以"打压"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预期的合规框架,将美元稳定币的发展重新纳入联邦视野。如果不主动释放出接受加密金融逻辑的信号,就可能被迫接受一个非美元主导的链上金融体系。而一旦美元在链上世界中失去锚定资产地位,其全球清算能力和金融工具输出能力也将随之衰减。因此,这不是出于开放的善意,而是出于货币主权的保卫需求。GENIUS法案并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对加密资产的接纳或包容,它更像是一次主权货币在新范式下的"战术后撤",目的是为重新整合资源和重新锚定链上货币权力结构。加密资产带来的并不仅是一个新市场或新资产类别,更是一种对金融控制逻辑和价值赋权方式的根本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并没有选择正面碰撞或强制监管,而是通过GENIUS法案做出了取舍——牺牲对加密资产边缘部分的直接控制,换取对稳定币美元资产的合法性赋权;让渡部分链上秩序建构权,换取对核心资产锚定权的延续。# 链上美元的扩张机制GENIUS法案的提出表面上是对稳定币发行秩序的调整,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美元货币结构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扩张机制,借助链上系统延展原有的影子货币逻辑。DeFi生态中Restaking模型的实践为这种结构性变化提供了直接的启示。Restaking并非简单的资产重用,而是一种通过协议层逻辑将基础抵押物的使用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它在不改变原始信用来源的前提下,实现了链上资产的信用衍生与复用。类似的思路正在被法币世界借用,用于构建"链上美元"的第二层放大机制。传统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机制,通过表外信用扩张和非传统中介完成货币乘数效应。而链上稳定币体系则具备更强的模块化与自动化特征,使得货币乘数的形成路径不仅更短,而且更透明。若稳定币的抵押物为美债,其本质是以国家信用作为一级锚定源,再通过链上协议结构进行多轮放大。每一轮放大都可以设计为部分抵押、循环质押或多资产交叉支持,配合足够的链上流动性和场景需求,即可形成一整套新型的、由链上逻辑驱动的美元信用扩张系统。这种结构不仅延续了传统影子货币的分层特征,也引入了更具操作性的链上清算与追踪机制。尤其在多链部署、跨链清结算框架逐步成熟之后,链上稳定币的流动路径将不再局限于中心化交易所或支付平台,而可能深入更多协议层堆栈中。在这样的结构中,每一次再质押或资产包装,都可能成为新的信用层节点。GENIUS法案并未明确禁止这类操作,意味着监管本身默认了链上影子货币结构的可持续性,只是在首层发行上加以筛选与审查。更重要的是,链上环境中的货币乘数效应具备天然的可组合性。一旦链上稳定币具备广泛的协议流通基础,其质押能力将不再受限于传统金融的资产负债结构,而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更细粒度的资产流转路径。这也意味着:链上美
比特币进入结构性慢牛 GENIUS法案助推美元链上扩张
比特币结构性慢牛的起点已经形成
我们正处于比特币长周期甚至是十年跨度的慢牛周期的起点。这一趋势形成的关键转折点是2023年底比特币ETF的通过。从那时起,比特币的市场属性开始发生质变,从完全的风险资产逐步向避险资产转型。目前是比特币成为避险资产的早期阶段,同时又是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因此比特币处于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中。比特币在资产配置中的角色从"投机对象"走向"资产配置工具",激发更长周期的需求增量。
这一资产属性的演化,恰好发生在货币政策即将由紧转松的转折点上。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并非抽象的宏观背景,而是对比特币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资金价格信号。
在这种机制下,比特币呈现出一种新的运行特征:每当情绪过热后市场出现回调迹象,在价格即将进入熊市边缘时,都会有一波"流动性"入场,将下行趋势中断。其他山寨加密资产由于估值水分蒸发、技术尚未落地,找不到产品市场匹配,暂时缺乏中期配置逻辑;比特币在此时成为"唯一可以下注的确定性资产"。因此,只要宽松预期尚存,ETF仍在持续吸纳资金,那么比特币在整个降息周期内就极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熊市,最多经历阶段性的回调,或因突发的宏观事件进行局部泡沫出清。
这意味着,比特币将以"类避险资产"的身份横穿整个降息周期,其价格锚定逻辑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由"风险偏好驱动"逐步过渡为"宏观确定性支撑"。而一旦这个降息周期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ETF成熟、机构配置权重增加,比特币也将完成从风险资产向避险资产的初步转型。接下来,当下一个加息周期开启,比特币很可能会第一次真正作为"加息下的避风港"被市场所信赖。这不仅会提升其在传统市场中的配置地位,更有可能使其在与黄金、债券等传统避险资产的竞争中获得部分资金虹吸效应,从而开启一个跨越十年的结构性慢牛周期。
展望多年甚至10年后的比特币发展太过遥远,不如先看当前美国在真正转向一致性宽松前,我们可能面临的导致比特币大幅下跌的导火索。从今年上半年来说,关税无疑是最扰动市场情绪的事件,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将关税看作比特币的良性调整工具或许能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其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GENIUS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接受美元地位不可避免下降的结果,并积极拥抱加密金融发展,在链上放大美元的乘数效应。
关税对比特币的影响
在过去几个月的关税进程中,能看到特朗普首要考虑的政策方向是制造业回流以及改善财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打击主要对手国。在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的目标下,特朗普可以牺牲物价的稳定或者经济的增长。因此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在疫情期间加速恶化,10年期国债利率在过去几年中的飙升让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在三年内就翻了2倍多。而关税带来的收入在联邦税收结构中占比不足2%,即使调高关税,其带来的收入和巨大的利息支出相比也是微不足道,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还在关税上反复做文章呢?
关税的目的是确定盟友态度以及换取安全保护。根据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在其文章中系统阐述的关税作用,可以明白关税是一种"干预市场的异常工具",在危机或对抗中特殊使用。美国关税政策的战略逻辑越来越接近"财政武器化"的路线,即通过征收关税不仅在财政上"自我造血",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外部收租"。米兰指出,美国在新冷战背景下不再追求全球自由贸易,而是试图将全球贸易系统重构为以美国为核心的"友岸贸易网络",即迫使关键产业链向盟友国家或美国本土转移,并通过关税、补贴、技术转移限制等手段维护这种网络的排他性与忠诚度。
关税是一把双刃剑,在限制进口从而促进制造业回流、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以及限制对手国的好处下,还附带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副作用。首先是输入性通胀问题。高额关税在短期内可能推高进口品价格,刺激通胀压力,这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构成挑战。其次是对手国的猛烈反制,以及盟友国家可能对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提出抗议甚至报复。
当关税威胁到资本市场、威胁到美国政府的利息成本时,特朗普会非常紧张,并立即释放关税的利好消息挽救市场情绪。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的破坏力是有限的,但是每当关税的突发性消息出来时,股市以及比特币的价格就会回调。因此将关税看作比特币的良性调整工具是合适的观点,关税本身在美国衰退预期下降的前提下,能单独制造黑天鹅的可能性非常低,因为特朗普不会让事件产生的消极影响去增加利息成本。
美元地位的变化与加密金融的发展
对于特朗普来说,为了达成制造业回流的目的,适当的牺牲美元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地位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当前美国面临的制造业空心化的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美元的强势。当美元持续强势时,世界对美元的需求持续上升,而这也导致了持续的金融顺差,也最终部分导致了持续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制造业出逃。因此,为了确保制造业回流,特朗普会频繁利用关税这把武器,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加速美元地位的下降。
在全球金融格局快速演变的背景下,传统美元控制力的相对弱化已成为无法忽视的事实。这种变化并非源于单一事件或政策失误,而是多个结构性因素长期叠加演化的结果。虽然从表象来看,美元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依旧稳固,但若从底层金融基础设施、资本扩张路径、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等角度深入审视,会发现其全球影响力正遭遇系统性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正在重塑美元的相对必要性。在以往的全球化范式中,美国作为技术、制度与资本的输出中心,天然拥有话语权,从而推动美元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的默认锚定货币。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亚洲和中东地区金融自组织体系的成长,这种以美元为核心的单一结算机制逐渐面临替代性选择的竞争。传统美元的全球性流动性优势和结算垄断地位开始受到侵蚀。美元控制力的下降并不等于地位崩塌,但其"唯一性"和"必要性"正在削弱。
美元不再是唯一能提供全球性清算与价值存储的资产载体,其角色正被多样化的协议性资产逐渐稀释。加密体系的快速演化也在倒逼主权货币体系作出策略性妥协。这种被动应对与主动调适之间的摇摆,进一步暴露出传统美元治理体系的局限性。而GENIUS法案的通过,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美国联邦系统对这一新时代金融逻辑的战略性应对与制度性让渡。
GENIUS法案的战略意义
GENIUS法案所体现的,并非是一次常规意义上的监管动作,而更像是一次战略性"以退为进"的主动妥协。这种妥协的本质,在于美国对加密资产所引发的货币治理范式剧变已有清醒认知,并开始尝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对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一种"借力打力"。美元资产在加密体系中的广泛分布,使得美国无法再通过一纸监管封锁其发展,反而需要通过制度性"包容性监管"确保美元资产不会在下一阶段的链上货币竞争中边缘化。
GENIUS法案之所以具有战略意义,恰恰在于它不再以"打压"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预期的合规框架,将美元稳定币的发展重新纳入联邦视野。如果不主动释放出接受加密金融逻辑的信号,就可能被迫接受一个非美元主导的链上金融体系。而一旦美元在链上世界中失去锚定资产地位,其全球清算能力和金融工具输出能力也将随之衰减。因此,这不是出于开放的善意,而是出于货币主权的保卫需求。
GENIUS法案并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对加密资产的接纳或包容,它更像是一次主权货币在新范式下的"战术后撤",目的是为重新整合资源和重新锚定链上货币权力结构。
加密资产带来的并不仅是一个新市场或新资产类别,更是一种对金融控制逻辑和价值赋权方式的根本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并没有选择正面碰撞或强制监管,而是通过GENIUS法案做出了取舍——牺牲对加密资产边缘部分的直接控制,换取对稳定币美元资产的合法性赋权;让渡部分链上秩序建构权,换取对核心资产锚定权的延续。
链上美元的扩张机制
GENIUS法案的提出表面上是对稳定币发行秩序的调整,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美元货币结构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扩张机制,借助链上系统延展原有的影子货币逻辑。DeFi生态中Restaking模型的实践为这种结构性变化提供了直接的启示。Restaking并非简单的资产重用,而是一种通过协议层逻辑将基础抵押物的使用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它在不改变原始信用来源的前提下,实现了链上资产的信用衍生与复用。类似的思路正在被法币世界借用,用于构建"链上美元"的第二层放大机制。
传统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机制,通过表外信用扩张和非传统中介完成货币乘数效应。而链上稳定币体系则具备更强的模块化与自动化特征,使得货币乘数的形成路径不仅更短,而且更透明。若稳定币的抵押物为美债,其本质是以国家信用作为一级锚定源,再通过链上协议结构进行多轮放大。每一轮放大都可以设计为部分抵押、循环质押或多资产交叉支持,配合足够的链上流动性和场景需求,即可形成一整套新型的、由链上逻辑驱动的美元信用扩张系统。
这种结构不仅延续了传统影子货币的分层特征,也引入了更具操作性的链上清算与追踪机制。尤其在多链部署、跨链清结算框架逐步成熟之后,链上稳定币的流动路径将不再局限于中心化交易所或支付平台,而可能深入更多协议层堆栈中。在这样的结构中,每一次再质押或资产包装,都可能成为新的信用层节点。GENIUS法案并未明确禁止这类操作,意味着监管本身默认了链上影子货币结构的可持续性,只是在首层发行上加以筛选与审查。
更重要的是,链上环境中的货币乘数效应具备天然的可组合性。一旦链上稳定币具备广泛的协议流通基础,其质押能力将不再受限于传统金融的资产负债结构,而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更细粒度的资产流转路径。这也意味着:链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