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项目运营三大误区:外包、多地注册和链上发布难逃监管

robot
摘要生成中

Web3项目运营的潜在风险:常见但危险的模式

在Web3领域,许多项目采用了看似合规但实际上存在高风险的运营模式。这些模式通常试图通过模糊责任边界来降低监管的可追溯性,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最容易引发问题的领域。

Web3投资指南 | 合规篇(07):Web3项目有哪些常用但"危险"的运营模式?

"服务外包"难以规避运营责任

一些Web3项目倾向于将核心职能如合约开发、前端维护和营销推广外包给第三方,希望借此弱化自身的运营属性。然而,监管机构关注的是实际决策者和受益者,而非表面的合同关系。如果发现所谓的第三方服务商与项目团队存在利益关联、指令控制或人员重叠,即便有独立合同,也可能被视为项目方的延伸运营单位。

例如,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某区块链项目的案例中,尽管该项目设立了多个法人实体并外包部分工作,但SEC通过调查发现所有关键决策仍由母公司控制,因此外包结构并未构成有效的责任隔离。

香港证监会在处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的合规调查时也明确表示,如果核心运营和技术决策仍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掌握,即使业务由"服务商"执行,也不会被视为独立运营。这种"形式分拆"反而可能被视为刻意规避监管义务的证据。

"多地注册+分布式节点"难掩控制中心

一些项目选择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设立公司,同时宣称全球节点部署,试图营造"去中心化"的印象。但实际上,大多数这类结构仍呈现高度集中控制,决策权、资金流向和关键代码更新权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监管机构在面对法律争议或跨境调查时,会优先追溯"实际控制人所在地"和"关键行为发生地"来确立司法管辖权。分布式节点仅是技术部署方式,无法遮蔽运营的实质。

例如,在一起涉及某知名交易平台的案例中,美国法院裁定:只要美国用户通过该平台购买加密代币,且交易系统的基础设施位于美国,美国法律就具有适用性,即使该平台声称没有美国实体。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香港证监会也在加强对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的监管,要求披露"实际管理场所"和"主要管理人员实际居住地",强调海外注册结构无法阻止本地监管权追溯至控制人。

"链上发布"不等于"无人运营"

一些技术团队认为,智能合约一经部署,项目就与其脱钩,试图通过技术完成法律责任的切割。但监管机构并不接受这种"技术即免责"的论调。链上只是形式,链下才是行为。谁发起营销、组织投放、控制流通路径,这些因素才是监管判断责任归属的核心。

即使项目声称"链上合约公开",但如果仍在进行营销活动、设置交易激励、维护官方社群或与意见领袖合作,其运营身份就无法被抹除。

美国SEC重申,即使是"娱乐型"代币,只要存在财富增值期待或营销干预,仍需根据相关测试进行判断。全球监管趋势也显示,链下的推广和分发路径已成为重点审查项,特别是通过意见领袖、空投、交易所上线等方式进行的"带动性发行"模式,几乎全部被视为典型的运营行为。

结论

监管机构的逻辑日益清晰:不是看项目搭建了什么架构,而是关注实际操作和受益方。Web3项目真正需要的是明确责任和控制边界,而不是通过复杂的结构来掩盖风险。建立具有韧性和可解释性的合规架构,才是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1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rekt_but_not_brokevip
· 22小时前
监管哪那么容易绕过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